久久美篇网 >工作方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教案6篇

写教案是为了让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更加有逻辑性,优秀的教师一定会在教学开始前将教案制定好,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教案6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劳动创造了美,培养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懂得正因为父亲付出了辛劳,贫瘠的土地才变得肥沃,是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幸福,培养学生要热爱劳动。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围绕“父亲的菜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三、自学生字,汇报交流

注意强调:“簸箕”的“箕”在词中读轻声。

“翠”字“羽”不带钩。

“盛”是多音字,本文中读“chéng”,“茂盛”中读“shèng”

四、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声音洪亮”的角度评一评。

2、指三名学生“掐头去尾”分工读课文,共他生想:课文哪些内容分别回答了“父亲为什么重开菜园?父亲怎么重开菜园?父亲重开的菜园是什么样?

3、尝试着把课文分成三段,概括段意。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抓重点词

父亲是怎样重开菜园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概括父亲怎样重开菜园的一个重点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找到重点词“精心伺候”

二、理清层次

请大家仔细读文,看看课文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写父亲精心伺候菜园的。

(1)(第2段)细心翻地。(2)(第3-6段)豌豆肥土。(3)(第7段)四处拾粪。

三、逐层精读

1、读第一层,其他学生思考:从哪些语句看出父亲“精心伺候?

(1)幻灯片出示两个重点句子:每天天色未明…………一小片刚翻过的黄土地。

(2)文中只写了作者看到父亲早出晚归,看到父亲辛劳一周后的成果——一小片刚翻过的黄土地,并没有直接具体写父亲是怎样翻地的,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父亲是怎样细心翻地的吗?

2、学生分角色读第二层,教师指导学生读读人物对话的语气、感情。

3、父亲都做了什么?我有什么反应?父亲是怎么说的?事实证明父亲做的说的有没有道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种豌豆:似信非信;翻豌豆:疑惑不懈。

幻灯出示:撒了种子,就会有收获的,我们不能光顾眼前。

4、指读第三层,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父亲怎样精心伺候菜园。

5、指读后,回答:父亲重开的菜园究竟什么样呢?幻灯片出示: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一片诱人的翠绿。指名读幻灯片上的文字。

6、教师相机出示课后积累的名言。

四、再读课文,回忆整体。

为什么课题是“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家的菜园”呢?

生谈自己的理解:因为父亲为重开菜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五、作业

1、写词语。

2、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父亲的菜园

精心伺候

细心翻地豌豆肥土四处拾粪

种豌豆似信非信翻豌豆疑惑不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教案篇2

设计理念:

读赏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西湖“绿”的丰富多彩,通过读读、划划、想想、画画、说说等活动研读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写法,领略西湖的美丽。

设计特色:

以“导游写解说词”为手段,通过准备和表述导游解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西湖“绿”的特点,感受西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学字词,理层次,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学会本课大部分生字,学习部分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杭州西湖吗?对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西湖的资料信息)

2. 愿意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大家去西湖游玩一番吗?那就让我们为导游准备一份解说词,让我们去看看这人 间天堂——美丽的西湖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课件展示,整体感知。

过渡: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你愿意更胜一筹吗?

1. 师生共赏西湖美景。 (课件展示初夏西湖录像片段)

2. 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西湖的“绿”。 (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所看到的西湖美景,同时在课题中“绿”的下面板书▲)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过渡:为了能把导游的解说词写得更完美,只凭感觉不行,我们要认真研究手中的课文资料。

1.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西湖的“绿”)

2. 明确学习任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反复读读记记

3. 学生按自然段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4. 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 请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2) 强调形声字的`识记方法。

(重点教学“隐”“径”“缝”“旷”“职”“港”等字)

(3) 强调“幽”字的笔顺。

幽: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

(4)“参”是多音字。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ci}不齐)

(5)重点词解析

蜿(wān)蜒(yán):蛇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延伸。

苍翠: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

鲜嫩:新鲜,娇嫩。

心旷神怡:旷:空阔,开朗。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幽静:沉静而安闲。

布局:做出安排。

蓬勃:茂盛,旺盛。

漫步:随意的,漫不经心的散步。很悠闲。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课件出示要求:读通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漏不添字,不断不破句)

2. 交流检查通读情况。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师生穿插评议)

3. 快速读文,理清层次。

(1) 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西湖的“绿”?

(观景顺序)

(2) 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雨中灵隐的“绿”

第二自然段:苏堤的“绿”

第三自然段:花港观鱼的“绿”

第四自然段:整体印象

五、抓重点,延伸下文。

过渡:几遍读文,让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西湖的的确确是“绿意扑眼而来”,因而一个什么字就能概括西湖的特点?(“绿”)

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下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读、准备,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以导游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为契机,深入研读探究课文,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入情入镜地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回顾全文。

1. 齐读课题

2. 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 什么?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在课题“绿”字下面板书“▲”,同时板书“观景顺序”)

二、抓住“绿”,整体感知。

过渡:那就让我们这些导游们以“绿”为突破口,先走进“绿”的世界吧!

1. 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

(1) 老舍《草原》

(2) 刘国林《可爱的草塘》

2.但西湖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感受“绿”意)

三、突破“绿”,研读全文。

过渡:那么“绿”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怎样抓“绿”的?作为导游一定要突破呦!

1. 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 移情入文,激趣质疑。

(1) 仔细读文,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语。

(2) 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谈感受。 (点拨:“心旷神怡”、“莽莽苍苍”等词语的意思)

3. 充分朗读,在读中品味文字与景物的双重美。

(1) 请同学们挑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2)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

4. 集体研读,交流成果。

(1) 自由选择方法

①读一读,想一想。

(认为最能体现“绿”的部分)

②圈一圈,划一划。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③画一画,说一说。

(想象画面,大胆表述)

学生交流可能不按课文顺序,教师相机调控策略。

(2) 预设学案及策略

① 雨中灵隐的“绿”

多彩{

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② 苏堤的“绿”

多姿{

古怪,莽莽苍苍

鲜嫩可爱,如如如如

坚忍不拔

③ 花港观鱼的“绿”

( 可能学生说的与预设的不一样,但不管说什么,只要是读中所悟,都应积极鼓励。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强调语速宜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

四、品味“绿”,积累运用。

过渡:作为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风情的“绿”,夸耀一下西湖的美丽。

1﹒学生准备解说词。 (可以配动作,加表情)

2﹒解说时,师生作为游客可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西湖“绿”的与众不同,感悟“绿”的美丽。

五、创造“绿”,升华延伸。

1﹒想想作者是怎样抓“绿”的,学习写法。

2﹒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的绿》。

教学反思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多媒体打出,师生齐读)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说说书名,可不提及内容)

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1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读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师生评价,概括出介绍、推荐一本好书的方法:一是要把书名、内容说清楚明白;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比如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三是要把握听的同学的疑问简要解答。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可以介绍自己最想向大家介绍的一本书,也可以根据小组同学的兴趣,应他们要求,介绍一本自己读过大家又感兴趣的书。小组之间评价谁介绍得清楚,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一本或两本书。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的读书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交流,体会好书的作用)

小结: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是指好书。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都是“好书”。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生活拓展

1、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报纸)”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导入激趣,拓展思路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一次都有内容的要求。有的同学说,要是让我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2、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实事,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体裁上,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自主习作

师生评议作文

1、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

在读习作前,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以激发听者的兴趣。

3、同学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4、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修改后再读一读。

5、自己修改习作。

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1、导读: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真实的想法,真正要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我们来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几篇文章,有的是专家写的,有的是小学生写的,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2、自由读文章。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互相纠错。

读对话,了解内容

1、自读“我的发现”,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1、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3、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自由谈,肯定学生学习中注意发现总结方法。

练习用自己能掌握的方法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在前几个单元中任选两篇概括)

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熟读歇后语。

3、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如果学生知道,可请学生讲一讲。

4、背歇后语。

说说在读书过程中,关于用歇后语的句子。教师出示几个带有歇后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动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小亚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他对人了解得很深刻,讲起某人的特点来,那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3、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绩,看,一大意又落后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第五课时 趣味语文

趣味语文

1、自读两个小故事,读熟练。

2、你觉得趣在哪?说一说。

3、读对子,反复吟诵,感悟趣。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4、拓展作业:

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趣联妙对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阅读延伸

课外作业:读选读课文。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③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与表格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品读体验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超声波天线无线电波

障障

碍碍

反射物反射物

耳朵荧光屏

(蝙蝠)(雷达)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巩固延伸

①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②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③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

板书:蝙蝠和雷达

耳朵雷达

蝙蝠飞机

嘴无线电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4篇《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的价值所在。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a,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b.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c、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d.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b.按顺序齐读。

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a、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b、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

四、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b.文中第二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五、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a、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b.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c、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d.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7、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7、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c、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最普通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

优美轻柔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来到了乡村人家,谁能说说乡人家的哪处景物给你印象最深?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院落晚餐织娘催眠

二、研读品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你喜欢的一处乡村风景美美地读读,并说说喜欢理由。

2、读时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在脑海勾画美丽的画面。

3、全班交流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4、请用心去朗读,把乡村的可爱美景读出来。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理回顾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齐读。指名读。配乐)

3、讨论探究:“独特,迷人”什么意思?那怎么理解?它在文中什么作用?

4、请选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象配乐朗诵,在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四、激发兴趣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8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7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教案7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049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