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工作方案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推荐8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有效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前预估课堂所需时间并进行合理调整,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语文春教案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推荐8篇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篇1

一、案例描述

当代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赞美性的哲理诗。本诗借助一连串的比喻,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不同角度阐述理想、赞美理想,使诗歌既富有鲜明形象,又饱含睿言誓语。对刚进入中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因诗人不平凡的遭遇、丰富的学识以及宏阔的眼光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学生理解其文字及深层内涵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在用例子和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理想”的内涵之后,把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定为:朗读品味诗歌,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句子、难以理解的句子等进行品味揣摩。

学生一个个朗诵自己所找的句子,老师也很到位地进行了指导,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到位。课堂气氛热烈,听课的我校语文顾问金老师也面带微笑,频频点头。

在离下课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爱发言的王祎楠又一次举了手:“‘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什么人?”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请其他学生回答,有学生摇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料到的。我只能进行以下的引导─??

教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摆出一个“大”字吧,(学生甲自告奋勇,摆的姿势很好)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写的人”就是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

教师:对。这里的大写并非与小写相对。外语字母往往有大写和小写两种。但这里所谓的“大写的人”实际只取大的含义。大者,巨大、堂堂正正之意。表示要作一个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的人,堂堂正正的人。你能联想到我们中国哪些人是“大写的人”?

学生乙:我看中央台正在播出《汉武大帝》,汉武帝雄韬伟略,使汉朝时期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汉武帝是大写的人。

学生丙:老师在开始说到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是大写的人。

学生:……

教师:历史长河中,屈原为国为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秉持公心,忍辱负重,写出了有名的《史记》;岳飞力主抗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们所考虑的不是一已私利,而是民族的大义,是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他们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都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中国人。……因此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学生点头赞同,我也为我的“知识丰富”而暗暗得意,认为自己的随机应变还是可以的。

课后,金老师大力肯定的同时,指出了我在解决“大写的人”的问题时引导不够到位。她说:“大写的人”,为什么只说伟人、他人呢?毕竟伟人、他人离学生实际有点远,就学生自己说,怎样做才能成为“大写的人”?如不作弊、尊敬老师、孝顺父母、同学关系和谐……

二、反思

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备课时,我认为“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等句子是重点句,因此在课堂上联系到了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学习生活。但为什么这一句就没有采用“体验式”学习法呢?教师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学生一提出问题就联系学生的实际吗?经过半个学期的思考和学习,我对当时的两个问题看法如下:

1、要关注细节: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的学习,也可以说,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获得双倍的意义。”因为《理想》一诗饱含高度概括的哲理,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人生体验不同而导致理解和体验也丰富多样,所以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并辅之以典型事例,促使这份领悟抵达心灵最深之处并使之升华。

古人云:“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是的,于细微处见精神,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诗歌的一字一句,更要备学生:不要高看学生,也不要低就学生。而我是也高看学生了,没有欲设最简单的问题往往也是最难的问题;在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时,一下子又跳得太快,没有给学生搭台阶,说明教育机智的不足。

2、思维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思维的训练,他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理想》学习的整个课堂上,我还是比较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训练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一直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从这一点来说,可以有一两句不采用“体验式学习法”,教师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一提出问题就联系学生的实际,也就是没有必要每一句都做出细致的分析和理解。

但不能否认: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估计并有具体设计,避免出现新问题时手足无措。因此,在解决“大写的人”的问题时引导不够到位是一个遗憾,这遗憾促使我思考:老师要珍惜课堂教学每一分钟,力争在每一分钟里都获取最真实、的教学效益。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篇2

创意说明: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童年之“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10~14小节,了解这部分内容所写的两件事情。

三、用视频展台、投影仪将张洁的《挖荠菜》的第10~13小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考虑:

(1)这部分内容与课文的10~14小节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写到了采摘的过程和吃的过程)

(2)这两部分内容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柳叶儿》主要告诉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挖荠菜》告诉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还提出了子女教育的问题)

(3)体会两段文字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柳叶儿》写出了乡间景色的优美,当时的“我”丝毫不觉得生活的苦涩,而读者却体会到“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挖荠菜》写出了“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四、讨论总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了解寓言的文学常识;了解伊索、《伊索寓言》和古代希腊的神灵。

2、通过阅读,独立思考:理清文中字词;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3、赏读文章,体会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感悟做人的道理。

4、通过续写,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二、自习:

文学常识

1、寓言是:用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给人以启示。寓言故事的主人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或者,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的。

伊索与《伊索寓言》

2、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奴隶,善于讲动物故事。

3、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读者众多,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童话集之一。阅读量仅次于《圣经》。

你知道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的名字吗?

三、自疑:

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识记字词:

赫耳墨斯雕像

庇护爱慕

饶头

庇护

爱慕

还有那个字词自己不能解决的:

2、本文提到的三个神,加上一个凡人,他们之间发生什么故事呢?

3、复述故事分析情节、概括寓意(复述提示)活动??

4、你还有那些疑问没有解决?

四、自探:

合作探究活动二: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为什么“笑”?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4.提问:当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五、自测:

发挥想象,续写文章:

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或者还会做些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六:自结:

你有什么收获(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谈,知识能力的获得,情感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篇4

任务:1.积累雅词2.读写训练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单元课文概述。本单元选取的主要是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作家们对文学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从而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

板书社戏鲁迅小说江南水乡文化天真烂漫,童趣盎然

安塞腰鼓刘成章散文诗黄土高原文化豪放火烈,气势恢宏

绝唱刘鹗谴责小说齐鲁鼓书文化跌宕起伏,千回百折

在声音的世界里王蒙散文音乐艺术入耳牵心,移神动性

摆渡梁晓声现代寓言作家的使命不惑不屈,真情实意

二雅词积累(37)

板书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于我心有戚戚焉

肆无忌惮 踱来踱去 大彻大悟 叹为观止 抑扬顿挫 鸦雀无声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五脏六腑 如泣如诉 时过境迁 左右逢源 俯拾即是行云流水

五体投地 戛然而止 彼岸作孽 娇憨雍容 粗犷谐谑 丰赡亢奋 晦暗羁绊 烧灼冗杂

归省行辈 撺掇凫水 潺潺宛转

用造句训练,用的雅词越多越好

三诵读美段《社戏》中11,12段《安塞腰鼓》中7-10段,《绝唱》中5-7段

?在声音的世界里》3段

第二课时

一雅词写用 肆无忌惮 羁绊 三月不知肉味

二美段阅读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这段主要的描写手法是描写,从视觉方面写;从听觉方面写;从嗅觉方面写。

2.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物,歌颂了农民们的辛勤劳作。

b.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的景色来陪衬船航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子弟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船的速度以及“我”在看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山是不动的,动的是船,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是,其作用是。

5.“但我还以为船慢”表现出我的心情。

6.“似乎听到歌吹了”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7.“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是因为“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此句的意思是。

8.文中加点的“他”指哪种声音:

9.在这两段里,我心情是变化的,请在空格处简要地写出变化的过程:→→自失

10.第二段中的“那声音”指的是第一段的。

11.“朦胧”一词的原义是,词性是,在这里当词用。

12.这段文字中的“我”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是。

13.以上这段文字有不少带“的”字的短语,从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短语中,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

b.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c.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d.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三仿写

1,仿“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写一句话,用比喻描摹一辆奔驰的车子。

2,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4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玫瑰可以是一次适时的探望,一句善意的批评,一个亲切的微笑,,……能为别人带来开心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能为别人生活的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平常的人。

3,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介绍家乡的莲花落表演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篇5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在于语言积累。这篇课文有许多美词、美句,这些语言材料必须读背识记,将是学生以后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

教学步骤:

一、理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步骤。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读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三、积累

1.积累叠词

静静 轻轻 潺潺 沉沉 阵阵 幽幽 缓缓 常常 久久 渐渐(等)

2.积累雅词

嬉戏 宁静 茫然 霹雳 旷野 泥泞 照耀 红润 幽蓝(等)

3.积累近义词

永远-永久 宁静-寂静 新奇-惊奇 快乐-高兴(等)

4.积累美句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这时候,从附近的丛林里飞来一只萤火虫,飘飘忽忽地,闪着幽幽的光。它朝着盲孩子飞来,在他的眼前缓缓地飞着。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共两课时。《猫》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小说,文本围绕“养猫”这一中心,讲述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我家永不养猫”。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了解三只猫不同的外貌、性情及家中的地位等;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样貌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解读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尤其是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导学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由小学课文《燕子》片段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郑振铎,引导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点记住文学常识;

3.借助导学题卡,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一;

(设计意图:继续联系默读课文,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4.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前两次养猫的经历并汇报;

5.通过表格,不难看出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更受宠爱,而它的失踪案也给“我”及家人带来了更大的打击。请学生细读第二只猫的部分,还原“猫失踪案”的预兆、经过和结局。

6.学生再以小组形式讨论:如果你是“猫失踪案”的嫌疑人、目击者或受害者之一,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从其中能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作者的情感。)

7.“猫失踪案”之后,“我家”为什么很久不养猫?

三、深入读文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二;

2.第三只猫的结局依然是一桩惨案,当芙蓉鸟惨死笼中的时候,家里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请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表格二分析:在芙蓉鸟惨案中,家里人都把矛头一致指向第三只猫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并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请学生细读第三只猫的部分,找出“芙蓉鸟惨案”之后,“我”的三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探究。

5.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对第三只猫逐步加深的内疚、忏悔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6.随着三只猫的离去,作者对猫的感情逐层递进。作者借着写猫,更阐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教师播放公益视频《再也不回来的乞丐》,帮助学生理解。

四、小结

我们借助表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我”养猫的三次经历,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

(设计意图:教师锻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练习完整地表达观点。)

【板书设计】

郑振铎

第一只伤心、安慰

第二只难过、气愤

第三只愤愤-内疚-悔恨

得猫-养猫-失猫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本课教师多次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中,让学生反复读文。从带着问题默读、精读到有感情地齐读,使学生充分从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

2.坚持“一课一得”,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每节课都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如抓住5要点记住文学常识、利用表格对文章进行情节梳理和对比,让学生在今后的读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同时,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如:

1.对本文精彩的描写手法,没能进行深入地揣摩和分析。

郑振铎先生擅长以简练、精准的语言和修辞对动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本文对三只猫的不同描写也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没能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方法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仿写,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注意。

2.教师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学生回答问题能力锻炼不足。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过于零散,提问频繁,这种方式不利于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完整表述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准、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还学要推敲。

3.学生读文时间太短,不能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感情。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没能给学生更多时间读文,也没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使学生没有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耽误接下来部分的学习。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篇7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此设计突出文言文教学特点,用做知识积累卡的形式化老师的琐碎讲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变老师灌输为学生能力训练,为零碎的文言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步骤:

一、从孔子入选世界文化名人开始说起,导入课文。

二、结合书下注释,介绍作家作品。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1.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2.听读课文,校正字音。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二:

生字词:矣(yǐ)愠(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多音字:论(lún)语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乐(lè)乎 传(chuán)不习乎 任重(zhng)而道远 曾(zēng)参(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读yuè,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读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读zhì,聪明,智慧。

3.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课文,落实词意句意。

1.对照书下注释,分“则”朗读课文,弄懂各则大意。不懂的词句,同学间讨论解答。

2.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重点词意(参照课后练习一)

难句翻译(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来定)

成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不亦乐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概括各则大意。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求知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总结经验。

七、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诵读是最古老、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文言文的方式。学习《论语》这样语言简练、含义深远的文章,就该是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读出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

二、听读,体味。

1.听读第一遍,标记字音。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听读第二遍,标记节奏:句内的节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

3.听读第三遍,标记轻重: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

4.听读第四遍,听气韵。

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

三、表演读、诵。

要摇头晃脑地读,要动容地读,要气韵畅达地读,要陶醉地吟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设计为故事穿插法。《论语》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读过程中若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穿插有关故事,对初识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对保护文言文阅读兴趣也会大有作用。

教学步骤:

一、由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导入。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三、对照注释逐则翻译,理解大意,不好翻译和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可补充说话背景,可穿插相关故事,可引用《论语》中相近的观点,也可要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谈认识。

四、记诵全文。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孔子及《论语》简介见教师用书。

②《论语》的几个“最”:

?论语》共20篇,492章,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在我国,它最早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采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是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书中记录的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

2.课文扩读材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综合性学习指导】

漫游语文世界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对“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切己的认识。

2.要能够具体生动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能根据搜集来的素材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写出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的作文。

二、活动策划

课前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安排。完成选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进行搜集和调查、小组合作编册等工作。

课中主要用于交流活动感受、活动成果、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指导。课后总结和评价。

三、活动指导

1.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整体安排。主题:漫游语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学语文/整体安排(见策划)

2.选题。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或师生共同罗列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现象若干,请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题。

3.分组。根据选题或调查途径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时间表及活动具体方略,小组要进行细分工,成员之间注意联络合作。特殊情况可单独一人进行调查。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对搜集的材料做好选材取舍,科学分类,精当说明(点评),整齐誊抄,汇编成册、冠名,使之成为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5.课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组召集人向全班口头汇报活动情况,“推销”小组成果。

体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具体生动地口头陈述活动见闻。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生活中语文现象的思考。

6.作文。两类作文题,任选一题:

①结合这次语文调查的经历,以“从生活中学语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针对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不纯净的语文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

写法指导:①选准切入点。一般来说,切入点要小一点、新一点,要用别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实”和“新”上有过人之处。

②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写记叙文,要侧重于生动描写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③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可根据所选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自己文章的主题来设计作文风格,要善于化用鲜活的生活语言。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合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篇8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并为实现自己的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8篇

人教版语文园地七教案8篇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5篇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教师个人总结7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7篇

七年级下册教案模板8篇

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推荐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推荐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3218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