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水平,写教案其实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完成的课前准备工作,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 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认识星空中由7颗星组成的星座。
2. 知道“7”的正确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1.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2. 能正确书写“7”。
?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心情。
2. 在画星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根据星座正确数星星。
教学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教学准备:
教师:光盘、实物投影仪、数字书写卡片。
学生:方格纸、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前准备交流
请你说说自己生日所在的星座。
2. 光盘演示
(1)出示书本上的4个星座。
(2)介绍这些星座的名称:天鹅座、狮子座、大熊星座、射手座。
3. 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探究
1. 观察这些星座是由多少颗星星组成的?
请大家一起数数:1、2、3、4、5、6、7 师:全是7
2. 小组活动
(1)用小圆片拼出数为7的星座图案。
(2)为图案取个星座名称。
(3)汇报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取这个名称?
3. 出示题2:按给出的数画星图
(1)学生尝试自己画。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星图。
三、练习
1. 书写7
(1)学生尝试自己写。
(2)交流写法及注意点。
(3)师指导写法。
2. 拓展
选择1到10 个数。
3.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图案。
4. 说说你的图案像什么?
四、小结
请学生说说今天你学习的愉快吗?你又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活动内容,经历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玩具汽车(不同方位的'图形)、一幅雪花图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简笔画、动画图片一组。
五、学具准备:
白纸、剪刀、彩笔、动物图片一组
六、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对称的知识?
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指明进行补充。明确所学的主要知识点:轴对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
找准位置:
出示一辆汽车玩具和从“前、后、左、右、上”观察到的图形
出示表示方向的词语“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
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每一个形状,选择观察的位置
同位两人相互判断对错
个人操作:
1、“我会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图案)
现在利用我们学过的对称的有关知识,思考如何才能既简便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课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图形和形状,自己设计、剪出一朵美丽的雪花。
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说出知识依据。
那么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内容?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体进行课堂评价
同位合作:
1、“我能画”(出示一幅简笔画)
根据小房子在水里的倒影,你们能够画出它在陆地上的样子吗?
2、学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级绘画展评:
指明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那些地方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组探索:
1、“我能做”(出示一组不同的动画图片)
根据要求贴图画:
小猫的左手拿着一支笔。
小猴的右手里有一个桃子。
小狗左脚的鞋子有一个洞。
小猪的右边有一把钥匙。
学生根据要求,把每一个小动物的画像补充完整。
2、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指名让学生自愿选择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
快乐舞蹈:
播放一块欢快的音乐,师生一起面对镜子做舞蹈动作。
根据教师的口令,边做边观察镜子中的“你”是如何做的?
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口令,才能让镜子中的“你”听从你的指挥?
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如何?(小组之间说一说)
反思: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草稿纸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同时在教室布置一处实验角,由专人负责。没有黄豆用绿豆代替也可以的。实验7天后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里应该注意,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去请教家长、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书本。让学生从小就体验实验的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出示要求:
(1)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
(2)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
(3)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三、布置任务。
1自己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有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
2我们一周后,看看你的统计图。
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四、。
反思: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5
复习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够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对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和应用。
教学重点:
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3、公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商-余数
商=被除数÷除数-余数
1、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平均分一些物体,有时有剩余,就出现了余数。
如: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
其中,被除数23表示();除数5表示();商4表示();余数3表示()。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数﹤除数)
如:23÷5=4……3,其中(余数3﹤除数4)
3、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或被除数=商×除数
如:()÷()=7……7,除数最小应是(),
这时,被除数是()
解决
问题1、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列式:答:
2、十二月有31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列式:答:
一、计算题,要细心啊!
1、口算。
12×0=-174=80÷2=800-610=
295×8≈52÷7=400×2=38×4≈
2、用竖式计算。
88÷9=30÷7=26÷3=33÷8=18÷4=27÷5=40÷5=39÷9=54÷7=67÷8=
二、填空:
1、用除法算式表示下图:()÷()=()……1
☆☆☆☆☆☆☆☆☆☆☆☆☆☆☆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7﹤57()×8﹤464×()﹤36
5×()﹤239×()﹤60()×6﹤32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一定要比()小。
4、51天是()个星期零()天。
5、÷5=8……▲,▲最大是(),那么被除数是()。
6、有32盆花,5盆摆一组,可以摆()组,还剩()盆。
三、:
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课堂练习
练习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够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难点: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断对判错。
1、28÷5=5……3()
2、如果△÷6=○……□,那么□最大应是5。()
二、选择题。
1、下面的数中,除以6没有余数的是()a、34b、24c、44
2、有34个李子,每盘只能装5个,至少要()个盘子才能全部装完。
a、5b、6c、7
3、☆☆⊙⊙⊙※☆☆⊙⊙⊙※……像这样依次重复下去,第40个是()。
a、☆b、⊙c、
4、☆÷○=8……5,○最小是()a、4b、5c、6
5、下面式子中,计算正确的是()。
a、56÷6=8……8b、71÷9=8……1c、61÷7=8……5
三、解决问题:
1、有43人跳绳,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一根绳子长24米,剪7米做一个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几米?
3、四年级一班有44人玩激流勇进的游戏,每船可以坐5人,我们都玩激流勇进,最少该租几条船?
4、儿童读物每本5元,小红带了36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本?
5、刘老师给每8位小朋友发苹果,每位小朋友分3个,最后还剩下2个,老师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6、李老师有60张邮票,最少要加上多少张,才可以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
7、马小虎在计算一道除法算式时,将除数9错看成6,得到的商是5,余数是2。正确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8、幼儿园搞活动,发给每个小朋友4个小面包、2瓶饮料和3个苹果。现有39个小面包、17瓶饮料和26个苹果,能发给几个小朋友?
9、用5枝康乃馨,3枝玫瑰,3枝水仙可以扎成一束花。31枝康乃馨,17枝玫瑰,8只水仙最多可以扎成几束这样的花束?
10、○○○○●●○○○○●●○○○○●●……那么第21颗棋子是什么色的?第43颗棋子是什么色?
四、: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6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冀教版第三册《七的乘法口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1~6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也为后面的口诀的学习做一个更好的铺垫。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记住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并运用口诀。
四、说教具、学具
本课我使用的教具、学具主要有多媒体和找朋友卡片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算一算,数一数,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六、说总体设计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总体设计
(一)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我们玩个开火车背口诀的游戏好吗?老师叫到哪个同学就从哪个同学往后背诵一至六的乘法口决,每行为一列火车,各列火车比胜负。”二年级学生对游戏、活动充满了热情,从游戏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复习已有的旧知识,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七的乘法口诀的信心。游戏后我进行如下小结,一至六的乘法口诀大家学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这是本节课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和解决这个难点,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这一基本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一数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生活情景,引入交流
在这个步骤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昆虫为切入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昆虫?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在奶奶家的院子里见过毛毛虫。有的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在花朵上见过蜻蜓,蝴蝶。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各式各样,这时,我适时的引入有关七星瓢虫的知识窗,(出示知识窗)使学生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同时也为后面观察主题图作好铺垫。
第二步骤是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学生了解了昆虫的有关知识之后,我出示,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出示主题图)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见过的昆虫可真多,老师这里有一副画,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图中的昆虫——小瓢虫,去发现一个七是七,两个七是十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也许不会很快能找到,但我不想一开始就给学生某些暗示。因为只有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的,动手数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如果学生仍然发现不了,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争当一名小考官的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可能有学生提出,一棵丝瓜秧上有五只七星瓢虫,另一棵丝瓜秧上有两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也可能有学生提出:“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点儿,两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点?”学生的这种提问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三只呢,四只呢?七只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显然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待学生回答后我引出学生喜欢的.兔博士。(出示兔博士)。通过观察主题图,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七的乘法口诀搬到小组交流中,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当小组成员遇到了交流的困难时,教师可及时加以引导(出示瓢虫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步骤是归纳总结,巩固记忆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引出学生喜爱的蓝灵鼠,(出示蓝灵鼠)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发言交流。此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这个组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发现?通过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编的乘法口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小瓢虫自学结果(出示小瓢虫的自学结果)加以修正补充。并让学生议一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口诀。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记忆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学生表达清楚意思就应该加以鼓励,重要的是以此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态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熟记七的乘法口诀,最后,水到渠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提高,灵活运用。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为此,我安排了如下四组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对口令的小游戏,(出示对口令小游戏)两人一组,一个人说口诀,一个人说得数。第二个练习是找朋友的小游戏,(出示找朋友的小游戏)每个同学手里拿一张卡片,(出示学具找朋友卡片)有的同学手里拿的是算式,有的同学手里拿的是得数,然后大家自由的下座找朋友。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学生才会乐在其中。
第三个练习是孔雀开屏。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色彩鲜艳的孔雀图,(出示孔雀图)然后,将7乘几和6乘几的算式展示出来,(出示孔雀习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结果及口诀,出现错误及时引导,回答正确给予鼓励和赞扬。(播放孔雀开屏)这样,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七的乘法口诀的知识。
第四个练习是身边的数学,(出示身边的数学)1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4个星期……7个星期呢?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师只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而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附板书设计
七的乘法口决
1个7 7×1=7 一七得七
2个7 7×2=14 二七十四
3个7 7×3=21 三七二十??
4个7 7×4=28 四七二十八
5个7 7×5=35 五七三十五
6个7 7×6=42 六七四十二
7个7 7×7=49 七七四十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