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工作方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推荐7篇

教案写好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案的撰写过程可以促使教师保持对教学的持续关注,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推荐7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1. 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 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和4个多音字“将、蒙、埋、降”,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戚继光是如何布下口袋阵消灭倭寇的,体会抗倭寇名将戚继光的沉着、机智、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练习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和4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课文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抗击外敌的英雄?学生交流。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朝,一位民族英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4、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

5、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吗?

6、你知道戚继光是谁?倭寇是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二、朗读第一段,学习本段生字。

1、自由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标出本段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生交流,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带读,扩词。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

3、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正音。

4、游戏巩固生字。

开火车游戏、看口形猜字游戏,选词说话巩固生字。

三、指导写字。

指导书写:区、杀、勇、敢。

1、先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区字的笔顺,勇字的占位。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游戏巩固生字。

二、学习二、三、四自然段,学习其他几个生字。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口袋阵》。现在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将学生的问题归类记在黑板上。

1)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2)怎么摆“口袋阵”?3)“口袋阵”有什么作用?

3、朗读课文,研讨问题,感悟内容。

1)学生读课文,讨论问题。教师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交流。

2)小组推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a、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认清战前形势,讨论:这时,如果硬拼行不行?戚继光是怎么做的?理解“沉着”、“以少胜多”。

b、怎样摆“口袋阵”?

先引导学生读句子,在画一画“口袋阵”的地形和用兵图。

c、“口袋阵”起到了什么作用?

用自己的话说说战斗情形。

4、总结全文,深化拓展。

1)读最后一自然段。

2)想一想,你还有其他大败倭寇的好办法吗?

3)深化主题:在中国历,还有许多像戚继光这样保卫祖国、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建设祖国。只有国家强大了,外国才不敢侵略我们。

5、学习生字词,特别强调几个多音字:将、埋、蒙、降。

6、游戏巩固生字词。

三、指导写字。

指导书写:备、死、埋、虎。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指名学生上台书写,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游戏巩固生字。

3、(出示几个多音字)说说他们的另一个读音,并给他们找一个朋友。

二、抗击外敌民族英雄故事会。

除了戚继光以外,历还有很多这样的民族英雄。你从课外书上一定读过吧。来讲给大家听听吧。

学生自由上台讲故事。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2)96、()、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

学具:每组1块小黑板,1枝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我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1.观察小旗。

2.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评析: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教学重点: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图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齐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密蜂引路。

二、新授:

1、师: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问题先不解决)请同学们把课文熟,看看你喜欢读哪一段?

2.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

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4、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密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写了什么?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示出问题: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2)结果怎样?

3)请你试着画一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读、说、画)

6、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并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来,贴图片。

7、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

8、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9、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总结:生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电脑

引路 养蜂 花丛 仔细 采蜜 同志

加点的字教读音指出是本文要学的汉字。

二、学写生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4、课后习题第2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7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质8篇

二年级下册的作文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8篇

二年级下册工作计划模板7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推荐6篇

小学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风教案8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3042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