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心得体会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7篇

当自己的内心有了新的认知后,应该写一写心得体会,优秀的心得体会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以下是久久美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7篇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1

说起读论语,也是惭愧,除了初中、高中课本上要背诵的那么几段,我以前从未认认真真的细读过《论语》。近来无事,便从茫茫书海中抽出这厚厚的书。老实说,看着这本如此厚的书,我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不过还好作者的解释挺清楚的,能让我从《论语》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吸收养分。

沐浴之后,斟一杯清茶,打开书本,听南怀瑾先生侃侃而谈,古今逸事,娓娓道来,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颇有感悟。或许,《论语别裁》是印有南怀瑾标签的南怀瑾的论语,但正是这种谈古论今,纵横开阖,旁征博引,磅礴大气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很多读者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思想上的冲击。

作者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现行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认为,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在这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和谐何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这个世界,人是决定性力量。若是人文尽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这个世界何能不乱?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思想精髓在于仁。仁,就是指仁爱,利他。放鸟回天是仁,放鱼归海是仁,放兔于野是仁;此外,仁的意义还包括对于人的仁。别人做了错事,我们耐心地教他去改正是一种仁;朋友之间相互体贴照料乃至宽容体谅是一种仁;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一种仁。可以说,我们中华文明能够在世界上面长久不衰,与儒家思想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南师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说实话,西方人知道的东方最有名的两个人就是释迦摩尼和孔子了。在那样各国纷争,兵戈铁马,道德沦丧的战国时代,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文化是一种拯救,对于老百姓的思想是一种丰富,对于人们的心灵是一种解救。教化于民,对民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发明与创举。老百姓学会了学习,人人都知道了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诸如此类的道理。因此而有学堂。

教育的目的在于立人,我们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并且想要建立文明,就需要立人。立人之本在于哪里?有很多,比如忠孝,礼乐,诗书,骑射等等。当代的社会大家也是知道的,人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之中。富家公子被父母养着无所事事,女子娇生惯养小鸡肚肠,社会上面小人横行,狡诈奸佞之徒如鱼得水。出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这些所谓的人,怎样才能够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呢?

南师在作品之中给了我们答案。

而关于论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南师都事无巨细地一一讲解,一点也不马虎,而且时常能够引经据典,外延丰富,所以这样一部本该严肃的书读起来一点也不严肃,反而让人心生愉悦。我在想,能把论语这篇文章解释得这样风趣幽默的同时又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南怀瑾真的是有他的一套了。

在这本书里面可以说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一列举的话实在是九牛一毛。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就是南师叫我们不光要读书,而且还要实践与行,知与行相结合,才能有所益,否则只是个书呆子罢了。类似的例子就不一一枚举了。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2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倒数第二句提到孔子的作人态度,即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象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这种修养是难得的。我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我的体会是:不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的时候,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但这样乐观不是盲目的乐观,不是刻意追求的乐观,而是胸襟开阔的自然表达,对人没有仇怨。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并坚持。我理解的君子坦荡荡另一方面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坦荡,光明正大,不能做坑害别人的事。

至于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做事情不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而是觉得某人对不起自己,觉得单位和社会对不起自己;觉得某件事对自己处理不利,自己为什么被剥得了话语权等等,进而,觉得自己实在了不起,这个社会对自己不公。任何事情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您处于那个位置,也不可能处理得那么合理,即使您现在吃亏了,您把它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到时候会有回报的(别一直想着回报)。放开心胸,别总心里琢磨着得到什么什么好处,别总心里琢磨着会得到什么什么人的重视。我的人生感悟之一,我们最幸福的不是得到什么好处和领导的重视,而是不被人坑害,不被人算计。如何能够想明白,心里不再忧愁,不再烦恼,不再痛苦。心境保持开阔。小人长戚戚的另一方面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坦荡,什么时候也别干缺德事,什么时候都不能做小人。即使鬼来敲门,也没有什么,也不害怕。

要达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确实很难做到。我的体会是我们做到君子坦荡荡 相对容易,一般人们处于较顺的状态时,能做到泰然处之,保证不干不道德的事情,但杜绝小人长戚戚。的事情和心境有时会很难,本身处于不顺时期,难免发牢骚,怨天尤人,想不清楚,给自己增加无限的忧愁和烦恼,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怨天尤人,坦然面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也许会有好的结果的。再看我自己,我确实能做到坦荡荡,算是一个君子;以前也确实长戚戚。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想不明白;怨得不到更多的机会等等,又算是一个小人,也就是君子、小人的成分兼而有之。20xx年后通过自身的调整,心胸开阔了很多,也不再专门盯着某一个地方,有了一个较好的心态。我们真的应该相信:上帝永远是公平的,您在这个地方失去的,在其它地方会得到;您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可能也回失去一些必要的东西。通过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再对照自己,确实自己应该在保持坦荡荡的同时,不再长戚戚。对自己是一种提高,是一种超越,是智慧的升华。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3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4

小时候被老师逼着背书,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总觉得是一件苦事,根本不知道何“说”之有!按照教科书和老师的解释,“学而”第一句的意思是:学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不亦说乎”,说实在的,每天强迫性地让自己去学习,不是“不亦说乎”,简直就是“不亦苦乎”!所以根本就不觉得《论语》有多么了不起,也不相信他说的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在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我却看到了《论语》的异彩纷呈,孔子思想的遍地开花。读到见解独特之处,我会陷入沉思,读到幽默之处,我会会心一笑,我知道自己已经被先生的言语所深深吸引,也开始相信,“学而时习之”,真的是“不亦说乎”了。

在此摘取先生对“学而”的解释,并把以前我所理解它的意思列出,以作比较,从中可窥见先生对《论语》的精辟独到的见解,也算作读此书的一个笔记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之前对它的理解是:学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别人不了解我,误解我,而我并不在心里怨恨他,这样才算是君子。

按照这样来理解的话,强迫性的学习是快乐的,即使我们觉得痛苦,也应该装快乐状;有朋友来了,即使窝囊中羞涩,吃完上顿没下顿我也觉得招待他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我不骂你,我心里也不难过。这是什么话?!完全是大话,空话嘛!《论语》要是这样来解读,那真是荒天下之大谬!我们再来看看,先生对“学而”的解释。

头一句的解释,先生认为,“学而”中的“学”不单纯是读书,而是做人的学问。“学问”从哪里来?学问不是文字,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有反省,就是学问。

第二句的解释,如果要做学问,就要准备一生寂寞,先生非常幽默,讲到这里时,他说孔子当年也是非常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他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上。让人不禁一乐。承前所说,做学问是要忍受寂寞、凄凉之苦的,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远”字不一定是空间的远,也可能是时间的远。

后一句,讲的是,做学问的人,即使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即不怨天尤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就是所谓的“真人”“真君子”了。

读完先生的解释之后,我觉得我被骗了,被老师,被教科书骗了,而且一骗就是十几年啊,真是冤啊!写到这里想起了朋友曾开玩笑地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学问之美在于让人一头雾水。可不是吗?我以前拿起《论语》就会觉得不知所云,确如雾里看花。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的粗浅陋薄。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老师又有几人能给过我们这样的见解呢,又有几人能给我们传授真正的《论语》思想呢?接受这样教育的我们一知半解,然后我们又一知半解地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下去,可真是要一代不如一代了!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5

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想别人所想,以一颗仁慈之心学会关爱,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逐渐构建爱的和-谐氛围。做到以宽以待人的胸襟勇于承担,摒弃自私自利之念内修文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他人,以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协作,那么怎么会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

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将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最终,以良好的品性为保障,以过硬的本领为支撑,以远大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心勤践行,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人,温暖世道!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6

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讽刺呢?我想可从许多方面来说,首先必须得说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完全与责任相脱节,自己很难踏实的认清自己 、尊重自己,何谈尊重他人?乃师又如何?实则一悲哀。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很明显,形式主义又是常态,这很容易泯灭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学,而堕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责任,被坏境所同化,试想,怀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师何谈教育?

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7

五四运动之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到打压,曾一度濒临灭绝的边缘,这段时期亦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阶段。由于国内长期的积弊,国力衰弱,导致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并积极引入西方文化,以此来探索富国强兵的方法。五四运动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在文化方面的作用就是宣布打倒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认为正是这些腐朽的文化让中国开始走上下坡路。

现在的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本身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缺少或者丢失了真正的民族文化内核,人们仿佛脱缰的野马,膨胀的欲望得不到控制,出现了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社会与伦理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当今的物质生活确实是进步了,但文化和精神却在一天天倒退,俨然形成了物质和精神难以调和的对立。

那么,回过头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已经一文不值了吗?当年的热血青年究竟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好心办了坏事?

按照南师的说法,儒释道就好比三家百年老店,第一任店主卖的东西,经过千百个人的改造,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所谓的“孔家店”孔子只是第一任老板,下面还有孟子,还有宋明以来的儒士,他们都对孔子卖的东西做过大量改造,所以“打倒孔家店”其实应该打的是后来改造过的东西,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为了惩罚战争罪犯,是不是该把发明火药的人拉出来判刑呢?那些通过互联网窃取他人隐私进而勒索的人,为了惩罚他们是不是该把发明计算机的人拉出来一并处理呢?很显然这是荒唐的。同样地,在这个时代,每天都有像火药这样的东西出现,发明者是无法猜到后人会拿它干出什么恶心的事来。

其实,出现诸多的错误理解也是有其原因的。就论语而言,众所周知,这并不是孔子一个人亲自写的,而是由多人完成的课堂笔记。读后感·就好比现在我们上课听老师讲,不可能把老师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而是选择一些重要的句子,事后方便回忆。那么如果外人来看这笔记,就很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因为外人不知道这句话背后有什么背景,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孔子的弟子们后来整理了这些课堂笔记,才形成了《论语》这本书。这种成书的方法在那个年代并不罕见,印度佛教的三藏经典,都是按这个方法流传下来的。

所以,有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知错不改,或者全盘推翻。而南怀瑾老师根据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经历,大胆指出前人,尤其是宋明以来对儒家的错误理解,重新来注释论语和孔子,很多想法都是颠覆性的,由此也引来了不少争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英雄故事的心得体会7篇

读《感恩》心得体会通用7篇

读骆驼心得体会参考7篇

读教学专著心得体会7篇

暑假读活动心得体会7篇

读《傅雷家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读安全事故心得体会精选7篇

读教育书心得体会最新7篇

读一带一路心得体会模板7篇

读百年青春心得体会通用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754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