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心得体会

英雄抗战事迹6篇

通过事迹的阐述,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写事迹材料的目的在于传递正能量,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英雄抗战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英雄抗战事迹6篇

英雄抗战事迹篇1

长白山南麓,浑江东岸,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陵园巍然矗立山冈。

60年,21000多个日夜。多次立下军功的英雄老兵徐振明,始终守护着这座陵园,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

今天,十来岁的孩子都在和平的环境中茁壮成长;70多年前,他们的同龄人却不得不面对血与火的淬炼。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当时不满16周岁的徐振明从家乡所在的苏北沦陷区出发,一边要饭一边找寻八路军。最终,他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

“听说我想参军,营教导员就问我,怕不怕死,扛不扛得动炮弹,敢不敢杀鬼子。”因为年龄太小,徐振明被安排当通信员。

新兵培训时,两年前牺牲在林海雪原的共产党员、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将军,成为“娃娃八路”心中的英雄。

“教导员多次跟我们讲杨将军的抗日故事,讲他在冰天雪地里吃不上、穿不上,却战斗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刻……”徐振明回忆说,“我们听后特别感动,发誓要向杨将军学习,保家卫国、抗战到底。”

当时,八路军与日寇的战斗时常发生,参军不久的徐振明很快就开始拿起枪上前线了。

那年初冬,徐振明所属部队在莒县伏击一股日军。“突然,(鬼子的)一发炮弹在(我)身后爆炸,我后背受伤。营教导员让我撤退,我没答应。”徐振明对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他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趴在担架上,正要被抬到后方医院去。此刻,日寇正疯狂向他们所在的方位突围……

“八路军常讲‘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用叫唤’,面对这个情况,我怎么能离开战场!”徐振明忍住剧痛,爬下担架,从牺牲的战友身边捡起枪支和弹药,回到阵地。他的英勇表现,极大鼓舞了八路军指战员的斗志。大家并肩血战,直到胜利。徐振明获得了参军后的第一个一等功。

连队里,有一名比徐振明还小的“娃娃八路”——14岁的小卢。“我俩跟亲兄弟一样好。但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小卢头部中弹……”徐振明至今忘不了他当年的战友,“他牺牲在自己的家乡,他父母和姐姐知道后都哭得不成样子,我也哭了好几场。”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90多岁的老人一次又一次中断讲述,泪水涟涟……

1945年,徐振明和战友们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他也没想到自己很快就来到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白山黑水。

“根据上级命令,我们部队从山东行军58天,来到东北。”徐振明回忆说。四平战役、锦州战役……老人已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战斗,只记得每天啃着高粱窝窝头,脚步停下来就是打仗,打完仗就接着行军。

锦州战役前,徐振明是侦察班副班长。“我带着5个战士,从国民党军阵地抓回俘虏,获得了重要的情报。”

参加完平津战役,他跟着部队一路南下,直至南海之滨,再折向云贵高原……徐振明用自己的双脚,标示出解放战争最为漫长的行进图。“天安门升起国旗、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时候,我们的部队还在湖南作战。”

1950年10月,身为步兵连长的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著名战斗。“天上敌机狂轰滥炸,地面枪林弹雨,我们是为祖国而战,没有人怕死!”徐振明回忆说,“在争夺‘394.8’高地的拉锯战中,我们连270多人参战,最后只剩下十来个人……”战斗结束后,徐振明再立一等功。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牺牲18年整。吉林通化,浑江东岸的山冈白雪皑皑,各界人士隆重举行公祭安葬大会,抗日英雄长眠在他生前浴血奋战的地方。这一年,徐振明随部队返回通化,随即以营职干部转业。

徐振明有3个岗位可选,但徐振明果断地选择到靖宇陵园工作。他听着将军事迹,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他庆幸自己能够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情。

“当时地方很缺干部,转业时选择也多,但我受了一辈子革命教育,崇敬杨将军,心甘情愿为将军守陵。”徐振明说,即使时光倒流,他也不会改变决定。

“全国那么多人崇敬杨靖宇将军,只有我有机会为他守陵。”他说,“我既是自己在守陵,也是代表牺牲的战友为杨将军守陵。我守在这里,感觉自己还跟战友们在一起……”

传承——自己守陵一生,又动员儿子接过守护英雄的接力棒

靖宇陵园建成时,整个山冈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丛花。

徐振明带着陵园几位职工一起挥锄抡镐、植树种花。几年后,陵园夏日繁花盛开,冬季满眼苍翠。

徐振明爱陵、护陵是出了名的。遇到刮风下雨,他深更半夜也会到陵园巡查,看看屋瓦是否漏雨,看看树木能否挡风。

徐振明更容不得别人对杨将军和陵园有一丝不敬。有一次,有个人参观曾有些不屑地说:“这个陵有什么可守的?”徐振明一下就急了:“要是没有这样的陵,这样的英雄,能有你的今天?!”那人听后,红着脸不断道歉。

为了使这一块肃穆之地不遭到人为破坏,徐振明想尽一切办法。

空闲时间,徐振明或乘坐牛车,或双脚步行,深入群山密林,寻找杨靖宇的珍贵遗物,踏访旧址,收集故事。

1980年,徐振明离休。他对陵园放心不下,就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徐永军到陵园工作。但徐永军没打算接父亲的班,而想去闯世界。

经过3次长谈,徐振明终于说服了儿子。至今,徐永军守陵也已整整37年了。他仍然牢记父亲的要求,每天早早来到陵园,把将军的铜像擦拭得一尘不染……“像父亲一样,我对陵园、对杨靖宇将军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出差时间稍长,就会特别想念。”徐永军说。

离休后,徐振明还是满心牵挂。经过再三请求,他回到陵园当门卫,继续为将军清扫落叶、清理积雪……

他还经常应邀为学生和部队官兵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和官兵们讲述那些感动过自己的事迹和经历。

如今,徐振明已经年过九旬,但只要天气晴好、身体尚可,他就会坐上轮椅,让儿子推着,到陵园四处巡查,静静瞻仰将军的陵墓和塑像,亲手抚摸那些早年种下的松柏。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牺牲的英雄……”采访最后,这位老人郑重地说。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徐振明矢志不渝,守护着英雄的陵园,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家园。

英雄抗战事迹篇2

王朴,也叫作王璞。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住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一起,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的,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汉奸!”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八路军、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为了纪念王朴,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英雄抗战事迹篇3

抗日英雄赵尚志

抗日英雄的故事,抗战期间7位抗日英雄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五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终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向用原先的名字。但很少有人明白,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之后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立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到达数千人。之后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英雄抗战事迹篇4

王若飞(1896—1946),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出生于贵州安顺,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四八”烈士,2009年他被评选为“100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王若飞,原名王运生,号继仁,1896年10月生于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开始饱含热情地追求革命真理。1918年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巴黎建立起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1923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有关问题。

1925年王若飞回到国内,开始了他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火热而动荡的战斗生涯。曾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负责筹建中共豫陕区委,后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在河南工作期间,他领导中共豫陕区委创办军事学校,筹备并成立河南省总工会,成立河南省学生联合会,对河南党组织的建设和工农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王若飞到达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完成中共中央大量的日常工作,积极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破坏国民革命的罪行。他还参加上海工人第3次武装起义的组织和指挥工作。随后到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1928年6月赴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并在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王若飞回国,领导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不幸在包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当敌人要闯进他住室的紧急关头,他机警地烧掉了党的秘密文件,并将秘密名单飞快地塞进嘴里。在得知敌人掌握了自己的身份和来历后,毅然公开地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在狱中,王若飞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他不仅寻找机会对狱友们进行革命教育,还坚持学习和写作,写下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如《中国农民战争》《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并通过给亲人写信,抒发了一个革命者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胸怀,激励无数革命者奋进。他在狱中为鼓励同志而作的短文《生活在微笑》,结语有两句话:“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就是他本人的生活写照,在近6年多的铁窗生涯中,他始终威武不屈,从容镇定,团结难友,坚持斗争,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37年8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王若飞出狱回到延安。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认真投入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政治、军事文章,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_的得力助手。为此,_曾多次夸赞他说:“若飞是我们的理论家。”王若飞参与起草的著名的《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及发表的《迎接伟大的抗战周年纪念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七周年纪念》的文章等,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全民支持民族抗战、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提出和推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_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王若飞陪同_、周恩来飞抵重庆。从9月4日到10月10日,国共两党谈判代表举行了10次正式谈判,周恩来是中共代表团的首要发言人,王若飞配合周恩来作了多次发言。与此同时,还多次陪同_、周恩来同重庆各界接触,宣传中共主张,探讨国内和平对策。10月10日《政府和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字后,王若飞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商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问题和双方军队停止前进、恢复交通问题以及国民大会问题、解放区问题等。1946年1月,他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团结民主人士,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3月_决议后,他多次在政治协商会议小组会上和与国民党代表谈判中,抨击国民党背信弃义行为。

4月8日,王若飞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与秦邦宪、叶挺等13人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临回延安前,他向周恩来同志道别说:“一切为人民打算”。因气候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东南之黑茶山失事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周恩来在《四八烈士,永垂不朽》这篇悼念文章中写道:“若飞!你最后一夕话,是为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所受到统治者的压迫鸣不平的。我记住,我永远记住。”

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他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的崇高精神,为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而不懈奋斗的丰功伟绩,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推进中国实现和平统一、实现民主团结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始终是激励全省人民创新发展、奋力赶超、阔步小康的不竭动力。

英雄抗战事迹篇5

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宋学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宋学义转业到地方工作,1978年逝世。葛振林1981年7月离职休养,离休前任湖南省军区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2005年3月逝世。

英雄抗战事迹篇6

在抗日战争中有英雄,也有小英雄,那小英雄的童年是怎么样的,让我带着我的童年与抗日战争小英雄的童年比一比吧!这位小英雄的名字叫海娃。

海娃他不仅是儿童团团长,还是民兵中队长老赵的儿子。他每天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海娃放学时,发现炮楼里的小鬼子们进山抢粮食去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所以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连信带图一起交给八路军张连长,为了不让鬼子们引起怀疑,他便让儿子海娃去送信。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几根鸡毛,就知道这信一定十分重要,二话不说就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事事难料,这不,海娃在送信的必经路上的一条山沟里碰上了日本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的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

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什么也不顾,急急忙忙跑到羊圈里,从“老头羊”的尾巴里小心翼翼地把鸡毛信取了出来,一口气跑了好几里路。可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了回去。后来,日本鬼子让海娃带路,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子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趁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高,鬼子见海娃跑了,便开枪打海娃,那子弹不偏不倚正巧射在了海娃的手上。海娃忍着疼痛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在海娃的努力和坚持下,终于把信交到了张连长的手中。

这就是海娃的童年中的一个小故事,由此事可以看出,海娃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惨,是多么的痛苦,是多么的难过。在与我的童年来比较,看出我的童年是多么的快乐,是多么的开心,是多么的高兴……在海娃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到处都弥漫着浓烈刺鼻的火药味;在我生活的这个年代里,空气中都荡漾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多么大的差别!

我的童年与海娃的童年相比,是不是差距很大,这样也可以看出海娃是多么的勇敢,是多么的坚强,是多么的乐观……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致敬英雄缅怀先烈演讲稿6篇

榜样6英雄心得体会8篇

小英雄雨来作文300字通用6篇

关于“英雄”的演讲稿6篇

读英雄故事读后感通用6篇

卫戍边英雄们心得体会6篇

致英雄演讲稿800字6篇

我时代英雄作文5篇

革命英雄作文8篇

英雄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319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