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心得体会

沧浪之水读后感8篇

我们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认真起草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文章之一,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沧浪之水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沧浪之水读后感8篇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1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读本好书,就像交个好友,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我所说的书不仅包括专业书,更多的是关于人生与人性的书。书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刚读《沧浪之水》时,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后来耐心读下去,发现它真的能给人说深深的启迪。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的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困扰他人生难题一一解开。在这部作品中,知识分子在权力面前经受人格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权利的诱惑和困境中的选择,反讽,幽默和不断的自我反省。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源自屈原的《渔夫》。用水清濯缨比喻明世则仁,用水浊濯足比喻昏世则隐。然而就像书中描绘的那样,面对一个浮躁和喧嚣的世界。即使是倾尽沧浪之水也难以洗涤我们蒙尘的心灵。书中充分展露了目前知识分子面对当代社会的迷茫与选择混乱。池大为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使命感,责任感,人文情怀,良知原则,人格意识等,并且为了坚守自己的道德与人格底线,苦苦抵抗,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痛苦挣扎。

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挣扎是无效的,没有价值的。面对妻子的不理解及儿子前途上,他终于放弃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底线和伴随多年的纯粹骄傲,被同化了,于是他“发达”了,“成功”了。但他也迷失了。池大为在父亲坟前真诚的忏悔:“而我,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现实中,随波逐流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于是我成为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

看完《沧浪之水》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面前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该何去何从。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随波逐流,被社会同化,还是坚守自己的信念。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2

?沧浪之水》是一本当代不可多得的官场小说,是一同学送给我的书,看完此书,却有了许多难以言说的意义。

称之为“官场”,实在恰如其分。我虽未当官,“职场”之于学校便是官场,隔行如隔山,个中蹊跷,秘而不宣而已。对我而言,纷纷扰扰的上课、竞赛已让我不堪其扰,还要应付难以胜数或突如其来的杂事,就更让我苦不堪言,要是以前,我能安分而静静的坐一上午,捧一本书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现在恐怕是只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了,加上记性远不如前,当时称赞激动不已,顷刻之后却只剩梦里朦胧了,惭愧惭愧!今天兴趣来了,就想聊聊这本书及其他。

这本小说写尽人性世情百态,揭露官场波诡云谲,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让人大呼过瘾,这类书因注重情节环环相扣叙事九曲回环,令人欲罢不能不能自拔,只是我多年前情有独钟的书籍罢了。如今时过境迁,今非昔比,阅历与年俱增,心境大有不同,已不复当年热血沸腾孜孜以求的那股较真的“死劲”、“牛劲”,亦不会天真烂漫的对所谓是非曲直真真假假信以为真。人类在进化,我呢?人类是进化或蜕化,这之中形体与灵魂究竟有着怎样的相对意义和真实内涵,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就如同沧浪之水有清有浊,自有其用,我们又何必过分在意呢?

来说说这本书吧。这本书伙同《国画》,在我看来,最大的亮点就是笔下的人物显示出了活生生的人类,显现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的特质,一次次彰显的是作为平凡“万物之灵”所谓酸甜苦辣适者生存的心灵“蜕变”史,这种草根气息和人本情怀体现出的是作家的高度洞察力和敏锐分析力,在娓娓道来之中让我们读者看到的是严严实实、惊心动魄、原原本本的当下真实,一切虚拟和掩饰便显得不值一提和荒诞可笑。书中对人性百态、世情炎凉庖丁解牛式的残酷而真实的剖析和解读,至今仍有振聋发聩历久弥新的意义。总而言之,这呈献给大家的是世间百态熙熙攘攘无处遁形的一部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我无意于追寻该文中细枝末节的虚虚实实,也不想执拗于作者时而痛彻心扉时而振臂疾呼的对对错错,作者对所谓事实、真相、思索、现实、幻想等一系列悖论的抽丝剥茧式挖掘和思考,是值得让芸芸众生都始料不及而该默然思之的。

书中提到,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是过程,于是享受现实抓住自我者便是抓住了本质守住了永恒,成为了胜利的失败者和失败的胜利者,看来人类在反复不停的轮番做着同一个猜谜游戏,结束之后是开始。

可怕的真实,残酷的现状,令人生畏,当人类完全沉没在社会的大染缸之后究竟还会留下些什么?由远及近,我呢?我不敢想。而这,是该书留给我们人类的又一个永恒课题了。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3

阎真的《沧浪之水》中,并没有对社会现实做出直接的批评,而是把它剖开了血淋淋地放在阳光下曝晒,残忍的近乎真实。

小说讲述了医学院研究生池大为的官场历程,同时也是他的心路蜕变历程。由一个怀抱美好理想的正直青年,逐渐变得阿谀奉承,学会了勾心斗角,最终成为了干练狡黠的官场一把手。

在坚守医德的父亲的教导下,同时也在学校“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教育下,面对官场的一些黑暗,池大为首先是采取对抗的态度。卫生厅派他去调查下面乡镇血吸虫病的复发率,他坚持实事求是。对于厅里公车资源的浪费现象,他勇于提出问题。但得到的却是被下调到一个闲职上。事实上,池大为不是不清楚应该四处钻营,他也相信自己能够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然而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己的良知都阻止他屈服于现实。他就是在这种痛苦的“生存还是毁灭”的斗争中,浑浑噩噩地渡过了五年。没钱,没车,没房子,一开始他还能以自尊为借口维系着这种生活,但随着妻子日渐的责骂和不满,看着老同学的“意气风发”,样样都不如自己,只会弄虚作假,溜须拍马的旧同事却得到升职后,内心开始产生了动摇。儿子的烫伤事件最终让他坚定了信念。他意识到这时他的名利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了,他有没有这些所谓的“虚名”是关乎全家的,所以……为了生活,他改变了,无奈地选择了自己以前所不齿甚至憎恶的处事方式。

为了赢得自尊,首先必须放弃自尊。后来的池大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逢迎,出卖,讨好,无所不为,短短几年,他几乎什么都得到了。但当池大为坐上权利的最高位,想要运用手中的权利真正去做一些事时,他才最终发现,在几千年来形成的的官场价值体系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他能做的,只是承认现实并按照现实的游戏规则去生存,因为那意味着权和利。

小说中池大为的转变是令人痛惜同时也是能够接受的,每个人在面对仕途,责任,感情的时候,内心的挣扎都是如此地心酸。正如池大为一样,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只是他也无可奈何。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4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源于屈原的《渔父》,但在阎真的《沧浪之水》中却有了另一种复杂心绪。

书中怀揣壮志的池大为打算在岗位上大展身手,但因为他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单位格格不入,被领导冷落,多年不得志。在经历了人格的煎熬和灵魂的考验,到后来被迫接受现实,渐渐的被现实所改变,经一番谋划做上了第一把交椅。主人公经历了人情冷暖和一系列生活窘迫和不得意之后,对人的尊严、清高的价值发出了有力的质疑,对个人的小自由和权势大人物的大自由做了鲜明的对比,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现实生存的法则进行了实实在在的碰撞演示。最终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非常清高、自重、自尊的人,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艰难改变最终脱胎换骨,融入其中的心路历程。

人生的意义何在?是清高的梦想还是庸俗的现实?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忘记了我们的追求,现实的利益磨软了我们的意志,随着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我们渐渐沦为了生活的奴隶,池大为的世故、圆滑、伪善不是先天的,而是后来刻意造就的,生活与工作就是一个巨大的石磨,时时刻刻的碾压着梦想、天真、淳朴直至我们都混在了一起,不分你我,融为一体,而我们还是一个豆子时的幻想只存在了回忆中。

池大为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也是一个失败的例子。他成功地蜕变成了一个世俗的人,带着自己那份儒雅。他堕落成一个世俗的人,但又割舍不下那份清高。

人生说长也就数十年,说短也就十几载,奋斗到了登峰却换来虚无,梦想着得到自己得不到的,得到了又感到无所谓。人生的苦与乐,喜与悲,真与伪,在诱惑、无奈、打击面前该如何抉择,是将命运托付他人,泯灭自己的梦想?还是跟随着自己的心,忍受着生活的摧残?父亲坟前池大为的泪水就是答案!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5

奋斗了三天,看完了阎真的《沧浪之水》,感慨万千,我甚至连做梦也能梦到书中的情节。

对于池大为的改变,我能够理解,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毕竟他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但是从心底来说,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我无法接受一个有正义感有思想的大好青年通过玩那些他最开始最为不耻的手段得到他需要的一切。人总是这样的矛盾着,我甚至能理解丁小槐,他也是生活的奴隶,即使是一条狗,也是被生活逼出来的。

我不能看到我十年后的未来,我想池大为在大学期间也没有看到他十年后会蜗居于筒子楼中,更没有料想他二十几年后也会是政界的一把好。人都是会变的,特别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他不那样做,他们一家三口会依旧在黑漆漆的筒子楼只能够生活,妻子董柳会依旧天不亮就起床乘两个小时的车去上班,儿子会依旧被丁小槐的儿子当马骑,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能忍心吗?连他自己也会被他原先最讨厌的人指使,这是一种耻辱,是的,一种耻辱。

也许每个人都是池大为一样的,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的甚至是违背良心的事情。对于这些,我能理解,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才有果的,但是我不愿意一时接受,不愿意看到只有环境改变我们而我们对他却无能为力……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6

这是一本我读过最真实的小说,什么是真实?就是生活。

池大为在官场的经历就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是生活?就是结果。

人们常常用过程导向来诓骗“清高”的知识分子,其实结果更重要,什么是结果?就是你活的好不好。

读完《三体》,感受到虚幻世界末日带来的人性的弱点和伪善,而《沧浪之水》,感受到的只是触之可及的人类本性和人类天性。本性是来自于对工具利益的追逐,天性则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傲骨。

沧浪之水清而又浊,浊而又清,逐钱,逐权,逐色,逐位,终究是为了一个全字。一开始是为了全自己,后来是为了全家人,再后来是为了全各种各样的欲望。

当然也看清,永远不要尝试去用忠诚去考验一个男人,女人也如此。欲望和诱惑太多,大家都是肉骨凡胎,俗人一个,没有通天的本事,也无法做到绝情断欲,自然,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濯吾缨,濯吾足,不及濯吾心。人总是这样,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办什么事,做什么人,不怪脆弱,无关虚幻,也不是入模子的需要,真的只是为了生存。那些说出视金钱如粪土类似话语的人,只能是亿万富翁,因为他们的确理解不了,难以维持基本生存是怎样的折磨与痛苦。

自己活成了父亲,还是父亲期待自己能活成自己,或许都有。无论如何,终归是做成了这样一场官梦,保护了自己最爱的家人。

先要活着,再去谈活着的意义。

先要骄傲,再去谈尊严的意义。

先要有能,再去谈自我的意义。

先要真实,再去谈真相的意义。

先要选择,再去谈代价的意义。

先要世俗,再去谈出世的意义。

先要隐痛,再去谈洒脱的意义。

先要庸俗,再去谈儒雅的意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浊,亦无鱼。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7

最近在带领班里的学生们读一本小说《沧浪之水》。我花了几个小时把这本书看完,内心很受震撼。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一天青春不再,热血渐渐冷却。年轻的时候我们决心改变世界,最后慢慢被世界改变。曾经的理想化为陈迹,我们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最近我有个习惯,喜欢到“知乎”上看一些小说的评论。有人对《围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赵辛楣那么优秀,还要和方鸿渐做朋友?”有一个回答是:“没有想到现代人变得这么势利了。”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连一个标榜传播知识的网站上都是世态炎凉的气息。

不难想象《沧浪之水》这本小说,会被很多人当成一本“成功学”的著作。

小说中主人公池大为的父亲池永昶是个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真正的殉道者。他因为坚守良知,在“反右”运动中备受打击,自己的父亲在六一年贫病交加而死。他失去了工作,妻子和他划清界限,带着女儿离他而去,他和儿子一起被“下放”到偏远的“三山坳”。

即使在偏远贫穷的“三山坳”,池永昶也能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他为山民们行医采药,救死扶伤。虽广受爱戴,却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在收到儿子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凄然死去。“那么好的一个人,又那么有才华,却那么凄凉地过了一生。”池大为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从一个箱子的夹层里,找到了他父亲的精神图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素描》。从“克己复礼,万世师表”的孔子,到“舍生取义,信善性善”的孟子......十二个有着重要影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精神特质都浓缩在这本薄薄的画册里。书的最后,夹了一张纸,是池永昶的自画像,下面有一行小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这一行字,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虽然凄然死去,寂寂无闻。但在“三山坳”也算是生时受人尊敬,死后备受哀荣。父亲的经历,对池大为影响很深。

考上大学的那个暑假,池大为和初中同学胡一兵、刘跃进一起,每人背上一个挎包,到三山坳所在的丘山县去搞社会调查,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用了20多天的时间,写了一份三万多字的报告,寄给了国务院。那个时候,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理想主义者。

在大学期间,由于自己的理想主义,或者说“平民意识”。池大为和初恋女友,有着特权意识的高干家庭出身的许小曼最终分手。也因为自己对人格的坚守,错过了留京留校的机会。被分配到省卫生厅做了一名普通的公务员。

有着研究生学历的池大为本来是省卫生厅重点培养的对象。因此他成为众矢之的,大家嫉妒的对象。在池大为眼里比自己早工作一年的丁小槐是个人格扭曲的人。他人格卑下,毫无底线,卑躬屈膝,唯领导马首是瞻。清高的池大为从骨子里瞧不起丁小槐,也不屑于和丁小槐争权夺利。但渐渐地,池大为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厅长马垂章的一个花瓶而已。因为接近权力核心,池大为有机会发现很多荒唐又悲凉的事实。他们可以为了起草一份文件花几万块钱包下宾馆的房间,可以花几十万买高档的进口轿车,然后每年再花几万块钱去养护。而有个赤脚一生在病危之时,向卫生厅求助的时候,只能获得15元的“施舍”,仅仅因为没有1500元的治疗费而选择投江自杀。当他鼓足勇气向厅里提出一些针砭时弊的建议时,他才发现自己成了全厅的敌人。他也因此,被彻底边缘化。从“离领导近的地方”调到厅里的冷衙门“中医研究院”。但他依旧坚守自我不愿意改变,他对当时的女友屈文琴说:“我自己都改变不了我自己,除非到医院动手术把我的血全部换掉。”最终,事业失意的池大为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屈文琴分道扬镳。

在中医学会的四五年里,池大为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他无力改变现实,也没有被现实改变。因为无欲无求,倒也无欲则刚。眼看着丁小槐等人步步高升,他依然无动于衷。他视那些为了物质利益和权力而蝇营狗苟的人为“猪人”和“狗人”。“隐居”式的无所作为,居然变成了自己躲避现实的精神家园。在这期间,他结婚生子,并且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晏之鹤。晏之鹤年轻的时候和池大为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才华横溢,同样自命清高,也曾经无限接近卫生厅权力的核心。但是因为太过于正直,直到退休,他一直潦倒失意。

晏之鹤不希望池大为重蹈自己的覆辙。对池大为一再规劝。他知道池大为有着古代文人的风骨,语重心长地对池大为说:“他们(古代文人)才气冲天,不可拘于斗室之内,性情独异,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们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人,官场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出局。这成就了他们,有祸害了他们,他们的一生无不悲凉凄惨。”池大为虽然不为所动,但晏之鹤的夫子自道,还是让他感慨良多。

池大为的妻子董柳,刚刚结婚的时候倒也能安于清贫。在自己的小家庭里,自得其乐。直到儿子出生之后,董柳对生活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母亲的天性,让她要给儿子最好的生活。但是池大为显然给不了这种生活,现在不能,未来似乎也不可能。

孩子出生的时候,医院要求交1000元押金,池大为无力支付。只好求助于自己向来看不起的连襟任志强。任志强投机倒把,却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池大为的清高再一次被现实羞辱。

因为自己没有行政级别,池大为只能和自己的老婆孩子以及岳母一起挤在“筒子楼”里的一间房子里。而才华和学历都不如自己的丁小槐,却因为行政级别比自己高,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套房。池大为感到非常委屈,但也无可奈何。

在“中医学会”,池大为可以不必对领导奴颜屈膝,因为与世无争,可以远离是非,得到了“小的自由”,但同时又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孩子,也无法做出任何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情,他又失去了“大的自由”。在时间的流逝的过程中,他渐渐有了恐惧。他深深滴感到:“时间过去了,生命在流逝,可我仍呆在原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我随着时间一起前行。”池大为心里的证明自己在进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钱和权么?他依然在犹豫,他对晏之鹤说:“我也不是看不清局面,有时候也想顺势入局,如鱼得水,可心里就是顺不了那个势,性格就是入不了那个局,入局的痛苦还要大过得到的幸福,我想我何必为了小幸福去尝大痛苦呢?”钱和权确实能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如果要失去尊严,放弃底线,就像屈原所说:“余不忍为此态也”。池大为弯不下腰,放不下清高。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对池大为触动很大。自己的孩子因为房间条件简陋,被开水烫伤。因为自己行政级别不够又拿不出钱,即使送到医院,也没有人愿意收治。在求天告地无门的时刻,只有求助于丁小槐。没想到,丁小槐一个电话,就把问题解决了。

他开始明白钱和权对自己对家人的重要。自己不愿意放弃自己内心的尊严,却丧失了保护家人的能力,永远沦落在社会的最底层。他明白自己要维持自己的清高,需要付出太多的代价。他深感内疚,痛苦不堪。

当年一起下乡调查的三个初中同学,曾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少年,相继在现实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胡一兵看不惯电视台的腐败,发现钱和权可以改变一切,媒体不但不能伸张正义,有时候甚至助纣为虐。他率先离开体制,走向了空手套白狼,下海经商的道路。

大学同学十年聚会,同学们个个“与时俱进”,只有池大为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在深受刺激的同时,他也深受启发。初恋情人许小曼已经成长为一个干练的处级领导。在同学聚会的几天时间里,她言传身教,极力把池大为朝“进步”的方向引导。她对池大为说:“有些东西,一定腰在那个位子上才会有,否则什么都没有,连尊严感都没有。我的体会是尊严不能建筑在一种空洞的骄傲之上。世界就是这样冷漠,甚至说无耻。”

十年同学聚会,对池大为来说是一个精神上的洗礼。只不过洗去的是他精神上最高贵的部分。他发现自己“对世界无能为力,我有权利放弃,我只能如此。”他开始觉得:“那些猪人,还有狗人,其实是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啊。人这一辈子,最现实的就是鼻子底下的那一点点东西,人其实就是这么可怜,可悲。但只有在可怜可悲之中,才可能与现实发生有效联系,才能萌生出一点点希望的萌芽。”从此之后,高贵的地方要变得低贱;柔软的地方,要变得坚硬;平民意识消退,低贱到土里,才能成为人上人。

但是,远离厅里的权力核心已经十多年了。再想回去,谈何容易?池大为发誓重新做人,“把过去的自己杀死”。他决定在厅里占一个位子。

一个偶然的契机,马厅长的外孙生病,打点滴的时候,由于血管太难扎,丁小槐求助于池大为的妻子董柳。董柳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被马厅长的妻子沈姨的当成了自己人。在一次权力争夺中,当池大为发现有人想扳倒马厅长的时候,立刻去对马厅长通风报信,进一步赢得了信任。在马厅长的帮助下,董柳很快实现了工作的调动。池大为的人生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权力的力量,比池大为想象的还大。池大为把“天下千秋”的思想,埋在心底。每天揣摩马厅长的心思,投其所好。开始按照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行事。在晏之鹤的点化下他放下自尊,凭着自己的聪明,他立刻就能在这套规则下游刃有余。从此离权力核心越来越近。

和丁小槐不一样。池大为毕竟是能够做事情的人。他现在得到了施展自己的舞台,又借助许小曼的力量,成功地为省卫生厅申报下来了国家级的课题。他自己也顺利地取得了博士学位,马厅长也因此成了博导。在晏之鹤的指导下,池大为紧跟马厅长的步伐,并且在省里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圈子。在险象环生的仕途上,他有惊无险,最终做到了厅长的位置。

当初为了“大的自由”,放弃了“小的自由”。如今成为了厅长,拥有了“大自由”。他在省卫生厅里拥有了至高的权力,“天下千秋”的情怀又涌上心头。他开始准备大展拳脚地进行改革,却发现,在现实面前,改革几乎不可能进行下去。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愿意触及自己的利益。更可悲的是,他发现群众依靠不了,群众是无形的,自己开展工作需要的反而是丁小槐这样的人。大家在台上的慷慨陈词不过是例行公事,规则形同虚设,潜规则才是生存的规则。活到这个“份上”之后,他渐渐地被体制同化。权力带给他的好处,他由诚惶诚恐到坦然接受。他利用职务之便,“合法”地赚了近两百万,他觉得“这是位子的魅力,他在市场中找到了表演的舞台,找到了结合点,天衣无缝。”当他心安理得地接受权力带给他的一切的时候,就对自己得到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平民意识可能还残存在一些,但特权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戴上了面具,但是“坐在厅长的位子上我没有了面具感,反而是到湖区去慰问灾民时像戴了面具。”他对和自己当初一样充满情怀的年轻人极力打压。他觉得小龚是个有思想的年轻人,但是他想的是“倒退十年我倒愿意跟他交个朋友。可现在是现在,我坐在这个位子上,就不由得我不再这个位子上考虑问题。有想法可不是什么好事!有想法也得给我把嘴巴闭紧了,装个哑巴。”现在他对小龚的态度,和当初马厅长对自己的态度居然如出一辙。

聪明的池大为早就发现领导在位子上坐久了,就会有人性的盲点。别人对自己拍的马屁可能肉麻不堪,自己却浑然不觉。时间长了,他也会觉得这些马屁是真诚的赞美。

一直坚守底线的刘跃进,在三尺讲台上传道受业解惑,著书立说,成为了广大青年的精神导师。他能引导青年们却引导不了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凌若云。凌若云攀上富豪打算离开刘跃进的时候,在商场上小有成就的胡一兵信心满满地打算去劝她回心转意。但是,当凌若云开着一辆“凌志”车过来的时候,胡一兵的自卑感油然而生。面对凌若云强大的气场,胡一兵只能知难而退。受了强大刺激的刘跃进最终改变信仰。

小说的最后,三个一起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又一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池大为来到了父亲的坟前,他再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打开那本《中国历代文人素描》。他深深意识到,“即使用前辈的方式说话,但本质上却没有力量超出生存者的境界”。他衣锦还乡,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却生生活成了他最鄙视的“猪人”、“狗人”。他是“胜利的失败者,又是失败的胜利者,是儒雅的俗人,又是庸俗的雅人。”

他最终把《中国历代文人素描》点燃。在火光中,池大为和过去诀别;在火光中,池大为曾经的精神图腾化为灰烬。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8

元旦无聊,经朋友介绍,《沧浪之水》很经典,因为我不太喜欢看那种长篇小说,看得累,很慢,费时间,所以很少看长篇小说,就看一些发牢骚式的杂文。朋友说她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说主人公很像我:犟,傻。所以,就凭这一点,我决定去看看,无论花多少时间。

读过《沧浪之水》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恍然大悟,接着的感觉就是早几年读过就好了,也就早一点了解到现实生活。不错,这是我的真实体会,我很难说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肯定和原来不一样。正如我的朋友所说,主人公池大为像我,太像我了:犟、傻,但他比我更犟,我比他更傻,所以,我会不喜欢变化前的池大为,也不喜欢变化后的池大为。

本书中的主人公池大为,经历一个人生的洗礼,在灵魂上经历了一个从最“崇高”到最“丑恶”的一个转变,但是这个崇高和丑恶在思想上确实是这样,但在现实的社会中呢?恰恰又应该反过来,也就是,池大为所说的崇高也许在现实的社会中也就是“丑恶”了,即池大为之前所坚持的原则;而池大为心中的丑恶在现实面前也就是“崇高”了,即池大为后来转变后的行为和想法。在现实面前,池大为屈服了,这才是人生存的根本。“人始终是人啊”。对于池大为前后的变化虽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

对于本书中将池大为和马垂章两个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曾经一度怀疑这是作者的自传。虽然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早已让我失望,尽管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心里准备,但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被震撼了,就像是在平静的心里炸起了一个惊雷,让我猛然间打了一个寒战,让我在黑暗的夜晚看到了一缕“光亮”、一丝带我走向“崇高”的光亮。

这本书,很多人推荐给刚毕业的学生看,不知道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我呢?赞成,是因为本书能让他们看清社会的本质,让他们尽早了解现实社会还是有一点好处的;反对,是因为,人的灵魂不应该过早的失去本质的东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青鸟》读后感精选8篇

青蒿读后感模板8篇

短小说读后感参考8篇

小鲤鱼越龙门的读后感8篇

月亮鸟读后感推荐8篇

夏天的梦读后感8篇

童年5读后感精选8篇

彼得。潘读后感通用8篇

远大前程读后感1000字8篇

快乐药读后感模板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22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