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工作方案

蒙氏启蒙课教案5篇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案中的活动,教案的制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蒙氏启蒙课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蒙氏启蒙课教案5篇

蒙氏启蒙课教案篇1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再轻柔些,展现月夜的美好,宁静。

二、紧扣“启蒙”,回环品读

(一)吟唱民谣

1、玉石雕像般的母亲为什么是我的启蒙老师?在美妙的月夜里,母亲到底为我做了哪些事?(板书:唱民谣民谣、讲神话故事、猜谜语)

2、上节课作者告诉我们:母亲能唱故乡所有的歌谣,母亲也为我吟唱过无数的歌谣,四十年后有这么两首歌谣总是萦绕在我耳旁,不曾忘怀,谁来读一读歌谣;(课件出示:歌谣)

3、你读得很美,那母亲吟唱的美吗?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一生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4、你认为美在哪?(点击:甜甜的,轻轻的,深情)

5、想听吗?听——(慢),篱笆小院里传来了母亲的歌谣!(播放民谣音画)

6、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好甜,好柔)

(出示段落)是啊!母亲就是这样甜甜、轻轻地为我吟唱,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提示:甜甜、深情、轻轻)(你再读,谁再来读一读)

7、啊,母亲用轻轻的、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如此深情,以致让我产生了幻觉,觉得这声音就像——生接读:三月的和风,像——生接读: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生接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读着这段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院里明明飘满的是母亲的声音,为什么作者说成是“芳香的音韵”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作者说,母亲的声音像——

(点击:三月的和风)三月的和风就是春风,同学们,你们想想啊,当三月的和风吹过,大地会迎来怎样美丽的景色啊?(引导生想象:花、草、鸟??三月春风会吹红桃花,吹黄迎春花,吹绿了草儿,大地到处花红柳绿,芳香四溢)

你们想象得真美!母亲的吟唱就像这三月的和风,吹开了花红柳绿,到处是春意盎然,让我们闻到了浓郁的——(点击)芳香

谁能读出这两个词的味道?太香了,让我们将这浓郁的芳香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吧!

(2)啊,芳香的气息真让人陶醉!那母亲的吟唱又像小溪的流水(点击),小溪的流水声是怎样的?(叮叮咚咚??) 母亲的歌谣就像这小溪的流水,充满了清脆,婉转,动听的

——(点击)音韵!

7、同学们,母亲吟唱歌谣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其实,母亲吟唱歌谣还有含义呢,现在谁能模仿母亲的声音甜甜地来诵读这两首歌谣?(再次出示歌谣)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母亲通过歌谣想告诉我什么呢? (要勤劳的母亲,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二)吟唱童谣

(指着板书)1、啊!这就是母亲的歌谣给我的启蒙,启迪着我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那她唱的那些幽默风趣的童谣,又将为我带来什么呢?

出示:童谣“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师范读,拍着手边读)

呵呵,童谣除了可以像老师一样拍手打节奏外,还可以找个好朋友玩对拍,跟同桌一起来试试吧,来读第二首,齐: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我们还可以一边表演一边读哟,一起来吧:“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我看得出来你们很喜欢这些童谣,对吧?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呢?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王国。

3、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一起来读一读,齐:

(三)讲民间故事3

1、天资聪颖的母亲给予我的不只是民歌民谣,(指名读)谁来读

出示: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出示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母亲给我讲故事的月夜,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们注意到图中母亲和我的表情了吗?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2、师:你听到母亲在讲什么故事?(再次出示句子)仅仅是这两个故事吗?你怎么知道?(生:文中有省略号,说明不只这两个故事)

3、师:省略号中又藏着哪些故事呢?

4、听着听着,此时你仰望星空,在这高深莫测的夜空中看到什么?(生尽情说)

5、夜空变得如此的热闹,你惊喜吗?(出示话)这段话中哪个字看出了作者与和你一样的惊喜?

(点击:竟)竟是什么意思?居然,竟然,没想到。,

6、我没有想到什么?多么令人惊喜呀,你来读读这句话!

(我听出了你的惊喜。谁能读得更惊喜些吗?谁还愿意读?)

7、师:是什么让高深莫测的夜空变成了神话的世界?

8、师:(指板书)太了不起了,母亲!您讲的故事不仅给我带来惊喜,还启迪我的想象,让我浮想联翩。来!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惊喜吧!出示句子

(四)猜谜语

1、在这如水的月光下,我们还听到了这对母子的一段有趣的猜谜对话呢!

(师生互动,分角色朗读“猜谜语“)我来当母亲,谁来当孩子?其他同学来读一下旁白。

2、猜谜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慈爱,智慧,富有才华)

3、(指板书)其实母亲让我猜谜语也是要启迪我的想象和智慧啊!

4、啊!如水的月光下,童年的我,有了这样一位拥有智慧与才华的母亲相伴,怎能不充满着无尽的幻想和快乐呢?所以尽管母亲不识字,我依然深情赞颂到:生读——

(课件出示)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三、深情倾述,升华情感

1、这就是我的母亲,这就是勤劳、智慧的母亲,在我还是混沌无知时,是她用民歌民谣,神话故事、谜语,为我打开文学之门,让我爱上了文学,成为一代诗人,否则现在我也只能是一名平凡的人了。所以想起这些,作者饱含深情说到——

(出示:文章最后一段,一生读,让我们记住母亲的恩情吧!来,拿起书本,我们再来深请读读(第1句、1、2组读,第2句第3组读,以下类推)

2、四十年后,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想亲手送给这位天资聪颖的母亲时——,

(出示课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a、出示练习:

孩子们,虽然母亲已经忘记了一切,但是

一想到母亲,我就会想到 ;

(同学们,静静地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3、现在你们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将母亲给予他的启蒙叫做《月光启蒙》吗?

是啊,在作者心里,皎洁的月光就像那慈祥的母亲,高贵的母亲就像那纯洁的月光,童年的一幕幕美好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定格在那个美妙的月光中,因此这份启蒙被称为——(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4、月光启蒙,我将终生难忘,感恩母亲!感恩永远!孩子们,就让我们深情地向母亲表达我们永远的谢意吧!

感谢您,母亲!(指名开头)

您虽然不识字,

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感谢您,母亲!(全体女生)

是您用一双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感谢您,母亲!(全体男生)

您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谢您,母亲!(全体学生)

您在月光下唱的那些

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

感谢您,母亲!

6、播放:《天之大》 孩子们,有首歌就唱出了这月光之下的母爱,老师很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就是《天之大》

师: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啦,妈妈,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孩子们,其实我们的母亲与作者的母亲是一样的,她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的孩子,她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的心,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孩子这一生最初的,最宝贵的启蒙!让我们代表作者大声地对母亲说一声——感谢您,母亲!

让我们也对自己的母亲道一句——感谢你,母亲!

课即将结束,但爱与感恩将延绵不断!回去后,请认真读一读冰心奶奶的文章:《往事》、《红莲》;写一篇关于母爱的读后感。(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深刻的感想)

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唱民歌民谣

母亲 讲神话故事

启蒙老师

蒙氏启蒙课教案篇2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xx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19

月光启蒙

母亲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蒙氏启蒙课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资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同学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绩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考虑: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同学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同学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同学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身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安排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身写童谣。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蒙氏启蒙课教案篇4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孙友田吗?

2、《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会背吗?孙友田就是这首诗的作者。

二、初读课文:

理解:混沌 豁然开朗 莲花落

读好这些歌谣、童谣

三、读通课文,感知民歌童谣:

出示文中的歌谣童谣,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选择你喜欢的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歌谣、童谣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九课——《月光启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回忆自己童年时,母亲在月光下为自己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

1、品读:读了这些歌谣童谣,你有什么感觉?

2、那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童谣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先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去体会。(可以是母亲的动作、声音、神态)

出示第四自然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为什么要轻轻的?怎样唱叫吟唱?

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什么?

那你能像母亲一样吟唱吗?

现在当你听到这些歌谣,又有什么感受?

你知道母亲在唱这些歌谣时的感受吗?(联系母亲的神态、动作)

从哪里看出母亲充满“深情”?(深情地吟唱)还有呢?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注意“搂”,你有被母亲“搂”过吗?被母亲“搂”着的感觉是怎样的?

宁静而美妙的月夜,被母亲搂在怀里,听着她甜美而深情的歌声,多么富有诗意。请大家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诗意来:

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

她那芳香的音韵。

再读文中的歌谣、童谣,像母亲一样轻轻的吟唱,像母亲一样充满爱意,像母亲一样飘满芳香。

二、感受月光:

师:那么母亲又是在怎样的月夜里给“我”做这些事情的呢?

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宁静。

1、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2、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理解为什么像“玉石雕像”?(体会作者眼里的母亲是最美的,最圣洁的)

师: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因为有了这迷人的月色,因为有了母亲那动听的歌谣。

三、理解启蒙

那这些歌谣童谣带给作者的仅仅是美妙和慈爱吗?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还给了作者什么?

1、出示:母亲不识字,但她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谣,她用歌谣不仅给我送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更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

再读歌谣,母亲通过歌谣告诉我什么呢?

师:同学们,作者童年时的家庭其实是非常贫困的,你看:“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所以,“我”只能过着清苦的生活。但是我却感觉到我的童年是非常美妙的,那是因为黄河的故道“长歌谣”,“长五谷”“长歌谣”里的两个“长”意思一样吗?

指名说(产生歌谣)

是啊。故道产生了那么多的歌谣,我的外婆会唱,我的父亲会唱,我的母亲也会唱,他们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而如今,母亲又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

母亲用歌谣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那我究竟明白了什么呢?(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指名读、齐读。教师引读。

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此时,你应该知道为什么要以“月光启蒙”为题了吧?

四、升华母爱

1、师: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了一名颇有声望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读原文)

(1)、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

然而:

a 、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 可曾经,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b、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c、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位在月光下给我启蒙的——母亲

(2)、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但是在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珍藏着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歌谣。

齐读歌谣

(3)、是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学生写话:母亲,感谢您__________________

蒙氏启蒙课教案篇5

设计说明:

读着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总是被他童年那月色融融的美妙夏夜所陶醉,更被他动人心弦的浓浓亲情所感染。其中的亲情,既突出地表现在文面叙述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以美妙、神奇的童谣伴随作者度过一个又一个月夜,在歌谣中蕴以人生道理,启迪作者的伟大母爱;也明显地表现在浸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对其母亲的深挚依恋和怀念。而月色与亲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环境与心境内外互补、两相互动的意境。

为此,笔者觉得可以以“启蒙”为轴心,串起启蒙环境――夏夜之美、启蒙事件――童谣之美这两个板块来展开教学;同时,由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原则,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朗读体味与自主感悟两种方法,由夏夜启蒙环境之美入手,经过母亲启蒙形象之美,到达启蒙童谣之美,最后还借助孙友田原作之开头,将学生审美阅读与审美情感的发展过程引向高潮,从而让学生受到一次亲情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相信这样一次阅读教学留给学生的回味是深远的。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歌谣童谣的语言风格,体会这些童谣对作者幼年的启蒙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出课题:

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

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忆录(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2、初步审题:

⑴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⑵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

(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整体感知

1、提示自读要求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

2、交流主要内容:

⑴学生发言,随机评点:

(板书:唱民谣 讲神话 唱童谣 说谜语)

⑵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三、读讲课文

1、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

(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

同学们,用你的目光去发现: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

⑴引导总体把握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评点归结: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亲形象之美;③母亲歌声之美;同时,跟随交流进程,随机抓住重点句品评、想象、感悟朗读)

⑵启发重点品读(根据文中出现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语段,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

⑴重点读悟之一:

点击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①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板书:月光美)请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动情地读,用心体会夏夜的种种美妙。

②指名朗读:好,谁能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这夏夜的美妙,让大家有如身临其境?

③相互评读:(对听者)你们觉得他(她)的朗读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怎样的美?你觉得他(她)的朗读很有什么不足?你也读读,看能不能读出更多的美?

(归纳:凉爽的美,明朗的美,宁静的美,朦胧的美……;重点体会“柔和”、“洒满”)

④听读想象:闭上眼,静静地听老师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觉?(自由发挥)

⑤全体齐读:清爽的空气,闪烁的星星,如纱如梦的月色,诗情画意般的篱笆小院!让我们齐声动情地读一读,美美地享受一番。

⑥回应结语:这样的夏夜,我怎能不心驰神往?所以作者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⑵重点读悟之二:

点击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自由练读:这是月色中的母亲,大家很会读书,从母亲身上也感受到了美。(板书:母亲美)那么,请你走近母亲,好好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发现母亲许许多多美。

②指名朗读:谁愿意来读,让大家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美的一位母亲?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他读出母亲的美了吗?你能读吗?

(体会“忙”、“洗”、“换”:勤劳、朴素的美;“搂”、“唱”:慈爱的美)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的母亲:月光中的母亲,忙了一天的母亲,穿着白布褂子的母亲,搂着我为我唱歌的母亲!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因此,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⑶重点读悟之三:

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自由练读:这是母亲的歌声美。(板书:歌声美)读一读,体会体会,歌声美在哪儿?

②指名朗读:谁来读,大家听一听,他有没有传达出歌声的美?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你们听出美了吗?还有哪种美?

(归纳:深情的美,柔和的美,耐人寻味的美;重点体会:“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像……”,重点品评“芳香”)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母亲的歌声,它带着甜味,飘着香气,像春风抚摸我的肌肤,像甘泉滋润我的心房!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母亲歌声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同学们哪,母亲的歌声,声声都是爱,声声都是情,声声都为我编织人生的梦。作者怎能忘记这美妙的歌声!所以,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⑷重点读悟之四:

过渡提示:童年的篱笆小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美酒佳肴;然而,“我”们却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特别丰富。请看作者怎么说――

点击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①自读自悟:仔细读这段话,想想:为什么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呢?

②交流碰撞:(教者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随机归纳)

a黄河故道“长歌谣”,是民歌的故乡(理解“长”);

b“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人(理解“莲花落”);

c“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得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聪颖”)。

③激情齐读:因为生长在黄河故道,生长在喜爱民歌民谣的家庭,生长在天资聪颖、不停地用民歌民谣启蒙着我的母亲身边,所以,作者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让我们齐声读这段话,跟作者一同感受这份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本课小结

1、谈话结课: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就是在这个篱笆小院,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母亲的文学启蒙。

2、布置作业:母亲给我唱了哪些民谣童谣呢?咱们下一课来欣赏。课后,请大家先去读读这些民谣童谣,看看它们的内容美不美。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呼应前课,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矿工诗人孙友田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伟大就在于:不识字,却是孙友田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用那一首又一首童谣给了孙友田永远难忘的启蒙教育。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好好欣赏这些童谣――

2、学生读题:月光启蒙

二、熟读童谣,感知音韵

1、速读找出童谣:同学们,在诗人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听的童谣一定不计其数;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请大家马上到课文中找出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童谣;稍顷,教者提问)都找到了吗?好!

2、自由吟诵童谣:

⑴提示吟诵要求:下面咱们来吟诵这些童谣。同学们,还记得作者的母亲当年唱童谣时给作者留下的感觉吗?(学生回顾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屏幕再次映出该段文字)对,咱们就要读出作者的母亲当年那种“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情调,的韵味,能行吗?(生自信地:能行)好!

⑵学生自由阅读:(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互听)

3、交流吟诵效果:

(根据童谣出现顺序,逐一按以下四步过堂;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韵律)

⑴屏幕出示童谣; ⑵指名自由选读;⑶随机相互评价;⑷全班学生齐读。

三、品味童谣,理解启蒙

1、教者过渡谈话: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2、学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讨论)

3、班级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发言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童谣,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

⑴童谣之一:

点击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是啊,忙了白天忙夜晚,一丝不苟洗衣衫: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美德!这种美德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铭记勤劳的美德――(学生齐诵)

⑵童谣之二:

点击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视学情,先告知学生:a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b“凤凰非梧而不栖”是古语,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是现代俗语,意思都是说家中有好运)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看这一对娘俩,即使在天涯海角,即使要过千山万水,也要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也要去创造美好生活: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生的旅途,永远不能没有理想。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理想引领我们奔向前方――(学生齐诵)

⑶童谣之三:

点击出示: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瞧,一个多么能干的“小红孩”,还有淘气的小狗、小猫和小老鼠相伴:母亲的童谣让“我”懂得孩子要从小爱劳动,从小爱生活,从小乐观开朗。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快乐永远藏在心里,留在身旁――(学生齐诵)

⑷童谣之四:

点击出示: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真是情趣无穷啊,在母亲的童谣中,连老鼠都给生活带来快乐!让我们齐声吟诵一下,充分表现生活的情趣,尽情抒发心中的快乐――(学生齐诵)

⑸童谣之五:

点击出示: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的确,这也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一个舍不得出嫁的毛娃,一个情真意挚的毛娃,连花狗都被感染了:母亲的童谣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齐声吟诵这首童谣,感受这份真情实感――(学生齐诵)

⑹顺带谜语:

①教者过渡提示:“我”是个贪得无厌的孩子,童谣听了还要猜谜语。咱们读读说谜语的情景吧。

②学生自读课文。

③指导分角朗读。

4、启发总体感悟:

⑴教者谈话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点击出示课文结尾小节)

⑵学生朗读结尾。

四、补充背景,升华情感

1、教者煽情谈话: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了一名颇有声望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读原文)

(1)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然而:

(引读)

a 、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 可曾经,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b、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c、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位在月光下给我启蒙的――母亲

(2)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但是在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珍藏着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歌谣。

齐读歌谣

2、学生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同或补充)是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3、建议齐读结尾:说得真好!那么,现在再让你读一读结尾一节,你一定有更深的感情,让我们怀着无比感恩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4、启发回应课题:好,课文就学到这里,咱们再来反复读读课题,你还能有新的理解吗?(学生自由发挥)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作业之一: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童谣,吟诵或背诵给家人听,与他们交流交流。

2、作业之二:采访长辈或村里老前辈,搜集一些民谣童谣,记录下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劳动班会课教案5篇

植树节班会课教案5篇

小铃铛说课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舞蹈课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最新5篇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模板5篇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优秀5篇

体育说课教案模板精选5篇

开学思政第一课教案5篇

幼儿说课教案范文优秀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471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