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工作方案

朱自清的春教案5篇

通过教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教案不仅指导教学,还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创新,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朱自清的春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朱自清的春教案5篇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趟、混、酝、酿、巢、嘹、薄、烘、疏、筝”10个生字。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重点难点:

1、认识、会写10个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发导人。

1、教师谈话

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春》。读题、质疑。

2、简介作者。

二、学习字词,初读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难认的字都读几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看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交流反馈,学习字词。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名一小组的同学分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重点指导字音

“趟、酿、烘、筝”的韵母是后鼻音。“巢、疏、筝”的声母是翘舌音。“嘹的声母是边音。“酿”的声母是鼻音。

涨(zhàng)红了脸应和(h)散(sàn)在草丛酝(yùn)酿(niàng)鸟巢(cháo)

3、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望春天、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品读。

四、作业:

抄写生字带的词语三遍

第二课时

一、走近春天,体会“迎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说说:读了这句后,你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这句是全文起始句,两个“盼望着”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对春的渴望,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二、走进春天,体会“绘春”。

1、朗读思考:

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绘春天。,一共绘出了几幅图画?

2、赏读交流:

说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赏析第一幅图:春草图。

谁能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一幅美丽的图画?“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体会“偷偷地”“钻”等用字的准确、生动,不但写出了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还写出了小草的生长带给人们的惊喜。

赏析第二幅图:春花图。

默读第4自然段,把选取的景物用波浪线画记。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让树上坠满丰收之果。果树之果的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引读,指导背诵

赏析第三幅图:春风图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赏析第四幅图:春雨图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赏析第五幅图:迎春图。它主要描写了春境中人的活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引导回顾:说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三、感悟春天,体会“赞春”。

(1)在绘春后,体会作业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它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三个角度,绘出三种形象,形成排比,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使人读后产生无尽的喜悦、无穷的活力、无限的希望。从而让我们悟到: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2)体会表达: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四、体会写法,总结拓展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春的试问互相交流。五、作业:

背诵课文1至4自然段。

第三课时

1、全面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

2、提纲挈领,总结提高课文中心思想,并要求学生通过熟读领会文章的内涵和精髓!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3

教材分析:《春》是烩炙人口的颂春名篇,出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之手。本文按作者感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盼春、绘春、迎春、赞春四个部分。课文的语言极富个性,全文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还大量地运用了叠词,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轻盈、活泼,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是指导学生欣赏语言,感悟写法、感情朗读的上好之作。

设计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对教学资源综合开发和巧妙整合,努力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欣赏。

2、师: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花红柳绿,万象更新,春天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由描述)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大好的春天描写下来的。

二、读题生疑,读文解疑。

1、学生齐读课题,提出赶兴趣的问题。如课文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春天的美景描绘下来的?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自己解决问题。

3、按课文后提纲理清课文层次:盼春、绘春、迎春、赞春。

三、教师设疑,学习“盼春”。

1、指名朗读“盼春”。

2、教师设疑: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发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1)采用了重叠的句式:“盼望着,盼望着”

(2)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春天的脚步近了”

(3)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运用了丰富的词语:“欣欣然,朗润”

(5)这样写的好处:让读者仿佛听到了春天由远而近的脚步声,把春天写活了。

3、指导朗读

四、合作学习,感悟“绘春”

1、教师设疑:

①自由朗读,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②按学习“盼春”的方法分组学习“绘春”,体会语言描写特点

2、讨论交流。

春草:(1)重点指导“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是来写什么的?(写人)这一段是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人?(从侧面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2)用“我爱春草,因为春天的小草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回忆古诗中有哪一首是专门来赞美小草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花:(1)作者除了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花呢?(讨论回答,得出结论:感官)

(2)指导品析:“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味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联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听觉)。

(3)用“我爱春花,因为春天的花儿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忆古诗中哪一首诗描写了春花。(《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风:(1)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风是无形、无味、无色,难以捉摸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3)重点指导:作者在写风时动用了哪些感官?(触觉、嗅觉、听觉)

(4)用“我爱春风,因为春天的风___”的句式说话。

(5)你还知道有关描写春风的诗句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雨:(1)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2)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

(3)用“我爱春雨,因为春天的雨____”的句式说话。

(4)谁能说出一首描写春雨的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五、自主学习,感悟“迎春”

1、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读后的收获。

2、教师设疑: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如衣着、精神面貌)

3、指导“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请学生说出几句珍惜时间的格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六、音乐结尾,深化情感

1、教师领读“赞春”。

2、品读赏析: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是对春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献给春天的一首赞歌,学生体会作者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好处。

3、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4、配乐全班齐读课文。

5、播放音乐《春之声》,结束全文。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反复朗读文章,品味文章中清新优美的语言,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新、美、力”。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揣摩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

二、能力目标:

(一)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二)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一、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能较好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

三、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一、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揣摩词语和重点词句的表现力,加深对春的理解和感受,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教学法,巩固基础知识,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思考生活。

(3)合作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4)提问法

?授课类型】

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

教学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较好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授课类型:讲授法

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导入语

同学们,春天是令人神往的,因为她充满生机,充满了活力,她如诗如画,美轮美奂,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春天的样子,或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或柳絮纷飞细雨朦胧,但是无论如何她总能给我们以美的感受。

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描写春天的诗歌,像是杜甫的《春夜喜雨》,或是孟浩然的《春晓》。不同的作家在他们的笔下都曾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接受作者朱自清给我们的那种春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大量的散文创作,和学术研究;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于哪年8月在北平逝世,享年50岁。

2、作品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预习检查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面的词语: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 àng) 应和(h)

笼(lǒng) 着一层薄(bó) 烟 黄晕(yùn) 蓑(suō) 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朗读课文

1、 师生同读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读后明确行文线索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四)探究质疑:

文章既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那接下来,我们先看第一部分:

一、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在这里,作者很明显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春具象化,一步步的向我们走来。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总的来说:第一部分,总起全文,写的是盼望春天的到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把抽象的春天具体化,人格化了。将春天比做人,她的到来便是慢慢的踩着步子款款而来。更加生动形象。两句叠词的使用,表现了作者对春到来的急切愿望

二、绘春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部分

1、请大家思考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答:主要是对春天的景物的描绘,这里面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们迎春。

2、请同学朗读第二段,并思考:

(1)在第二段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答:作者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第二段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样子。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3、请同学朗读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讲的是春草。

(2)春草有什么特征呢?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呢?

答:“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软绵绵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作者对春草的那种喜爱之情。

(3)这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能不能改成“长”,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能。“钻”字更好,用“钻”字,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一句中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4)第三段是从那个方面来写小草的?

答: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一直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都是从视觉上来写的,仿佛我们的眼前也是那大片大片有嫩又绿的小草一般。“草软绵绵的”是从触觉来写的,就像是我们吃的棉花糖一般。。

4、请同学朗读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答:主要写的是春花。

(2)这一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春花的呢?

答:从颜色和香味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些甜味”。

(3)这一段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比喻,“野花遍地是~还眨呀眨的”。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答: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5)这一段中有相互的对比,请找出来。

答: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五段,并思考: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写的是春风。

(2)这一段中春风有什么特点?

答:像母亲的手,温暖,轻柔。

请同学们想象,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还像什么?

(发散思维,自有联想)

(3)写春风通过那几种感官来写的?

答: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6、请同学起来朗读第六段,并思考:

(1)第六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春雨。

(2)这里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答:密,细“像牛毛一层薄烟”

(3)在这一段中,“可别恼”、“树叶儿”“小草儿”这些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答: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7、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七段,并思考:

第七段为大家描画出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一幅迎春图。孩子们忙着放风筝,老老少少纷纷出门,或是舒活筋骨,或是去上班,或是下地做农活。一片欣欣向荣。

三、颂春

1、请同学起来朗读最后一部分(8—10),并思考:

(1)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答:是通过三个比喻,表达对春的赞颂。

(2)这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可以。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六)板书设计

朱自清

第一部分(1) 盼春: 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第二部分(2~7 绘春: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第三部分(8~10) 赞春:比喻→“新”、“美”、“力”

三、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课文中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在这阳光明媚、新芽萌发的春天里,你想到些什么?请根据课前在郊外所观察到的写一段话。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4、学习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一个美丽活泼的天使。”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生:喜欢)为什么?(生答)是的,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新鲜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家朱自清一起去感受如诗如画的“春”(显示课题,作者)。首先让我们走进作者(出示作者画面)请同学们边看画面边捕捉有关作者的信息,看完后请学生讲“从‘作者简介’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说后)教师过渡:朱自清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他笔下的《春》,脍炙人口,令人叹为观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笔墨,一同去领略大好春光。

二、整体感知

学生听朗读,在听读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生字的读音。

酝 酿(yùn niàng) 黄晕(yùn)

蓑衣(suō) 嘹亮(liáo) 应和(hè)

(过渡:通过听读,作者笔下的哪些景象在你脑海中形成了美丽的画面?)

2.文中细笔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草、花、风、雨、人)(显示)对,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五幅画面浓墨重彩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的。(显示绘春板书)

(现在我们再一次去大好的春光中走一趟吧。看完图片,师讲:作者眼中的春是这样美丽,你认为)

3.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4.哪些段落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

(学生找出后全班有感情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显示“赞”)

(过渡:春天原来这般充满魅力,怪不得人们都巴望漫漫冬天快到尽头,渴盼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早日来临。作家朱自清甚至把这种急切的心情变成了文字的呐喊)

5.你能找出文中盼春的句子吗?(女生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急切和喜悦之情。)(显示“盼” )

二、品读赏析

(一)合作品读两幅画面

1.师生共赏春花图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有人喜欢那青青的草,有人钟情于那争艳的花,还有人喜欢感受那和煦的风,更有人喜欢沐浴那无声的雨,老师也对那争奇斗艳的花情有独钟。能让老师读读吗?

①教师范读(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学生说)

②朗读指导

a首先把握基调(喜悦)

b 注意重音:能体现春花特点的关键词要重读,如:“让”“都”“满”“红”

“粉”“白”“火”“霞”“雪”“甜”“闹”“遍地”“散”“眼睛”“星星”“眨”(指导完后请学生读出来)

c 注意语速快慢和连停,如:“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等排比句整句话语速要稍快,各排比句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要注意连读,同一句内不同意义单位间要停顿,如“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花里/ 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 已经满是……”

讲完后,请学生读。

(过渡:现在请用老师讲方法)

③先自由朗读,后齐读 。

(过渡:作者眼中的花鲜艳美丽,充满活力,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它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然后说说它好在哪里。(同桌互相讨论)

⑤教师归纳总结

看来,作者笔下的.花之所以这样五彩缤纷,生意盎然,这与他善于运用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首先作者善于多角度描写,不但通过视觉和味觉正面写花多,花艳、花甜,还通过蜂闹蝶飞的繁忙情景从侧面来表现春花的这些特征。

正面

写作角度

侧面 蜂闹蝶飞

作者不仅多角度地描绘,而且非常注意层次,如由春花想到秋实,由实写到虚,从“树上”写到“花下”再到“遍地”,由上而下,次序井然。

板书:

写作顺序

作者除了注意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春花外,还善用美的语言。具体表现在修辞与用词的巧妙方面。

板书:

修辞手法

美词佳句 “闹” 传神 有声响 侧面写花多、花艳、味甜

2.学生分组合作赏析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春花,同学们,那你们喜欢什么呢?)

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

①学生读后学生评。

② 学生按“春花”的品读方法,分组讨论(邻近四人为一小组),品析这一幅画面。

(二)配诗句

(过渡: 在这些画面中,作者以其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百花争春,的动人图景)你能给它们各配一句反映其特征的古诗吗?

学生配诗后教师评价。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品读了春花图。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一幅幅风景画,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无法一一品析,其他画面就留待同学们课后去品读吧。

三、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春天是令人神往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钟情于春光春色,留下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世之作。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

请用你的特长来赞赏你眼中最美的季节(画画、写诗、朗诵、歌唱等形式都可)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班洗脸教案5篇

口才课教案5篇

美术蜘蛛教案5篇

小学体育老师教案5篇

体育篮球教案5篇

舀豆豆教案5篇

汽车小班教案5篇

高一课教案5篇

幼儿教学教案5篇

教育学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218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