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只有认真准备好教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以下是久久美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桥课文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桥课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3)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桥课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大多数为砖或石头。)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
第三段(8)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的什么特点?
(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2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
桥课文教案篇3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荷花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展开想像,从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这一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看了这幅图,这节课,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要求有顺序地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生答)。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3、(是啊,这些景物都很美),那洁白娇嫩的荷花更是十分惹人爱。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仔细观察荷花,还要学好描写荷花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师范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9页,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大家边听边想,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我看到的,哪些自然段是写我想像的?(板书:看、想)
2、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2、3自然段是看到的,4自然段是想像的)。
三、教学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一池荷花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我一进公园的门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板书:赶紧、跑)。
2、小声读课文,回答问题。(板书:闻)。
3、赶紧和跑在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急切、迫切)。请小朋友在这两个词下面打上△,那么,
我们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就要把速度加快,注意读出作者急于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谁来试试?全班齐读。
4、齐读一自然段。
四、教学二、三自然段。
1、我急匆匆地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些什么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
)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老师请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标,其它小朋友在下面标。(板书:看)
2、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勾句的情况。这位同学勾的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大家同意吗?和他勾的一致的小朋友请举手。这位同学勾的描写荷花的句子,大家同意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对了,
第一句也是描写荷花的句子)。
3、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里第一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和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对了,作者先总写他看见的满池的荷花开了不少,接着分别描写他看见的荷叶和荷花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说第一句和后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4、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荷花的呢?请小朋友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三种),哪三种?(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形态、才开、全开、将开)。
对了,作者用三个有的把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连接起来。
请小朋友数一数,在描写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时,课文用了几个有的,请大家在有的下面打上△。(板书:有的...有的...有的...)一齐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老师领读。
哪个小朋友能够用这三个有的说几句话?如果能够多用几个有的更好。
5、(放幻灯)(在饱胀下画__),请小朋友注意这个词。谁会读?(指生读,齐读),这里饱胀是在形容哪种荷花(
花骨朵),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课文,
想一想:饱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看谁说得最好。(饱满得要胀破开来)。饱胀在这里表现出了荷花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6、(指小黑板),这几句话,具体写出了荷花在形态上的不同特点。那么,(指图),这一朵一朵的白荷花在色彩上又有什么特点呢?(雪白的花瓣,嫩黄的莲蓬),(板书:色彩、白、嫩黄)。
7、(出示莲蓬卡片),请小朋友注意这个词。跟着老师念。(第二个字念轻声),小朋友,你们知道莲蓬是什么吗?它是荷花盛开的花托,里面有荷花的种子。
8、(指图),小朋友看图,满池的荷形态各异,色彩淡雅而秀丽,让我们觉得怎么样?谁用一个字来形容。(板书:美)
9、(覆盖片操作),小朋友,你们看,和刚才比较,现在的荷花怎么样?(不那么好看了),为什么呢?(没有了绿叶),对了,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配(指图),我们这里的荷花是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没有了碧绿的荷叶的'陪衬,荷花也没那么秀丽,那么迷人了。课文中我们的作者也没有忘记描写荷叶。
10、齐读描写荷叶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个什么句?(齐读、
回答),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再读句子,
体会一下,你觉得这个句子里那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
在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下打上.)。短短的一个句子,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又密、又
绿、又大、又圆的特点。作者写得好,我们也要读得好。
试一试。
11、下面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来体会荷花在形态、色彩上的美丽动人。
12、(学生读完后,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诵三段),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里的画家指的是谁吗?(公园里的叔叔、
阿姨和美妙的大自然)。画家的本领真了不起,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叹?(对审奇、美妙的大自然的赞叹和对劳动的赞美)。
13、下面,让我们就像作者那样怀着对大自然、对劳动的赞美之情来朗读第三自然段。
14、小朋友们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呢?好!老师就带你们到公园去看。(放录像)
五、教学4、5段。
1、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觉得怎样?
2、课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被眼前的美迷住了,看着看着,她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了她十分美妙的联想,小朋友想一想,这个美妙的联想是什么呢?对了,她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翩翩起舞吗?对了,翩翩起舞就是轻快地跳舞。这时候,在她的身边发生了许多美妙的事情,那都是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接着看录像。(
放录像)
3、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结合刚才的录像思考:当文中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眼前出现了些什么景象?(板书:风吹来,风过了)
4、你们看,作者的想像美不美?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杂荷花呢?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老师满足你们的要求。(板书:美)(放音乐)
这时候,你就是一朵洁白娇嫩的荷花,穿着雪白雪白的裙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太阳暖暖地照在你身上,微风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你感觉怎么样?蜻蜓和蝴蝶飞过来了,它们找你做什么?小鱼和小蝌蚪在脚下游来游去,它们在做什么?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它想告诉你什么?夜晚,月光笼罩着池塘,你和伙伴们在做什么?
5、小朋友,当你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引起了你哪些联想,眼前出现了哪些更奇妙的景象呢?(哪个小朋友能说得更丰富、更奇妙)
6、小朋友,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喜爱荷花吗?(喜爱)当你变成了荷花之后,心情怎样?(高兴、愉快、喜悦)。(板书:喜爱)
7、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4、5段。
六、总结全文:
1、最后,我们再来重头欣赏体会这篇课文。(放全文录像)
2、这节课,我们通过图文结合,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训练了小朋友们造句说话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想像能力,大家都学得很不错。
桥课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 (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桥课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佳”、“念”、“采”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像中国传统节日当中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称之为“佳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生:喜欢,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2、t: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王维(课件:诗人背景)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手势引读课题,熟悉吗?在哪儿见过?
s:熟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t:想读吗?一起来自由的朗读,回味一下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正音。
3、t:同学们读得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吗?
s:就是一到节日,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指名2-3个)在课件上标出生字的意思,“逢”:遇到;“倍”:更加;“佳节”这里指的是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你知道古时候重阳佳节有哪些风俗吗?
s:登高、吃重阳糕取的是“步步登高”的吉祥祝福,配插茱萸、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
t:这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t: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注意读书姿势)
3、检查字音,带拼音读
佳(jiā)节 加倍(bèi)王维(wéi)重(chóng)阳
扶(fú)老携(xié)幼(yòu)兴高采(cǎi)烈
思念(niàn)兄(xiōng)弟(dì)回忆(yì)
每逢(féng)手挽(wǎn)手思绪(xù)万千
(1)课件出示生字词,t:会读吗?指名读,读得好的领读
指导读“兴高采烈”(字音读得很准确,就是我没有听出高兴的感觉,范读,你再试一试,齐读)(“思念”是如影随形、悠长绵绵的,范读,再读,齐读)
(2)齐读(读一遍)
(3)去拼音读,自由练习读
(4)开小火车读
(5)齐读
4、分自然段朗读
(1)疏通句子
t:这篇课文几小节?请四位同学来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看看把生字词带进文章中还能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
(2)拓展思考
t:“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s:想得很多很多的意思。
t:这个词语中哪部分表示“很多很多”?
s:“万千”。
t:说得对,王维想到了哪些呢?
学生基本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
t:你们说得很好,很完整,“思绪万千”一词正是概括了上文。
t:是啊,正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15岁就离家来到长安,举目无亲,想到重阳佳节家家户户团员相聚,想到以前和兄弟们登高游玩,如今却只能天各一方,孤独一人,于是才思泉涌,挥毫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让我们思绪万千地把这首诗来吟诵一下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手工桥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