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在看完影片后用文字表达出来感受的文体,一部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值得我们写观后感进行记录的,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1
自古以来,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代有《二十孝四图》以及许多孝子的故事,广为流传。我们从古人身上感受到了孝顺的美德,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而当今社会,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精神文明在我们一些人的身上已经消失了,特别是在孝顺父母方面。
前两天,我看了中央卫视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到到了人间处处有真情;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悲哀。
在我看来,真情似乎也会像经济一样产生贫富分化。在富裕的圈子里,人间处处有真情,而在贫困的圈子里,不见一点真情的痕迹。而贫困的圈子里包含我们大多数人。现实社会中,能够孝顺父母,给父母以精神的安慰又有多少人?或许,大多数人推说工作忙,过年过节都没有回家陪父母,只寄礼物给父母,而父母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这也可以说是不孝顺。而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出现在上述人们身上,而是出现在我们同学当中,和一些青年人身上。
在我们同学身上,或许就没有孝顺父母的意识,总认为那些事与我们不相关。在家里,好吃懒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不听父母话,与父母闹别扭,发脾气,跟父母顶嘴,让父母操心……而在青年人身上,则更多的是嫌父母老,嫌父母丑,没有钱,甚至殴打父母……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常有耳闻。
我又一次想到了孟佩杰的事迹,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她们母女二人幸福洋溢的笑脸。母亲是佩杰的天,而佩杰是母亲活下去的希望。命运对待佩杰很残忍,她却以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她恪守孝道,一个人艰难的服待母亲,从没叫过一声苦,抱怨过一声。因为有爱,佩杰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幸福,因此常面带微笑,正如颁奖词所说一样: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人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从佩杰的事迹,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真诚的孝心,也让我们感受了真情的流露,同时也感受到了真情的可贵。从她的身上,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感到惭愧呢?青年人是不是感到羞耻呢?我们应该以孟佩杰为榜样,学习她的精神,孝顺自己的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于欲养而亲不待。”趁着父母尚在的时候,趁我们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我们多珍惜一点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孝顺父母。我们不需要像孟佩杰一样艰苦,但需要一颗像孟佩杰一样真诚的心来爱父母,来孝顺父母。天下的儿女们,都一起行动起来孝顺父母,传承发扬中国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孝顺成为精神文明世界中一棵高大的长青树,永远活力旺盛。这样,我们的生活将更幸福,社会的明天将更美好。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2
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总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感动,下面就跟随着我们智坤教育来领略这些人的魅力:
2月27号晚上,央视一套在黄金时间播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让去年一年中,最令人感动的中国人走到舞台前,这其中就有来自天津的“同桌妈妈”陶艳波,她为了让失聪的儿子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16年陪伴成为孩子的耳朵,用行动诠释了“母爱”二字。
16年陪伴有了“答案”
今年49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令陶艳波感到幸福和宽慰的是,今年6月,杨乃彬就要正式从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毕业,她16年的陪伴有了最好的“答案”。与此同时,让陶艳波意想不到的是,通过基层推选,她成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并最终成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春节前夕,他们一家三口赴北京参加了颁奖晚会的录制工作。
录制前,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询问她:“陶妈妈,辛苦了这么多年,你有什么要求可以尽管提。”陶艳波回答:“不敢提要求,现在心里就一个心愿,乃彬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希望社会上能给他平等的就业机会,让学成的孩子能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做儿子的耳朵向导
在大学里,杨乃彬和所有正常学子一样,已经通过了60多门科目的考试,每年都能拿两个奖学金,学习非常刻苦,这其中,陶艳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令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到北京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成为孩子的同桌,帮孩子记笔记。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四,母子二人一起学习。而乃彬也坚强地依靠辨认老师的唇语加看妈妈的笔记学习即将顺利完成学业。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
有一线希望就别放弃
现在,陶艳波最盼望的是孩子能有份好的工作。而乃彬则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
录制现场,陶艳波告诉主持人,其实,自己还有一个“要求”,“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孩子他爸爸一人打工供我俩上学,他更不容易,希望丈夫能一起上台领奖。”尽管奖项是颁给陶艳波一个人的,但荣誉属于这坚强的一家人。主持人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
参加完颁奖晚会,陶艳波告诉记者,很多家庭因为孩子有残疾而遗弃孩子,她想用行动告诉更多人,只要有一线希望,身为父母就千万别放弃。“就算全天下都瞧不起我孩子,我也要眼含热泪,拥抱他、欣赏他。”
3月3日是爱耳日,陶艳波也呼吁,凡是因为幼年时期药物过敏等原因导致后天失聪的孩子,应该及早科学治疗、佩戴人工耳蜗,这样才能更好地重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3
一个山区,生活苦难,一百多个孩子只有六个老师,朱敏才老人家去山区救助儿童,当上了英语老师,他和他的妻子一去就是十年,朱敏才身体不适,过几天突然晕倒了,在山区学校的路上晕倒了。这是默默奉献的夫妻,在他们眼里,信念比生命还要重要。十年辛苦,积劳成疾,才会突发脑溢血,孙丽娜老师在“感动中国”舞台上捧着奖杯说:“感谢贵州的老百姓,使他们圆了我们的支教梦”,。感动中国给予了朱老师和孙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为了山区的.孩子读书,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十年中,一年也不会回家吃过团圆饭。他们宁愿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也不愿住楼房。
“炎黄”是一个熟悉的名称,但这是他的化名,谁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字,他常常出钱捐助幼儿园、敬老院等,他不说出真名,只是在一旁默默的帮助他人,他的真名是张纪涛。他与妻子住在一个普通的房子中,他一生也不知道捐助了多少人,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母爱是天下最深的爱,陶艳波把爱完全发挥到了极限,他的儿子杨乃彬因为发烧导致耳朵失去了听力,从此,陶艳波成了儿子最好的同桌,一同桌就是十几年,如今杨乃彬考上了大学,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啊!
看了《感动中国》后,我收获到了那种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4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精神给我的感悟。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有这种精神带领群众致富,现在我们村面临的情况,往往不是没有事情干,没有好的创业项目,而是你愿不愿意干得问题,部分村组的党员干部敢不敢带领群众干得问题,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分享内容十分贴合实际,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这种不屈的精神,他们都是些敢干敢做,最后成功的人。作为一个村的支部书记,要当好这个当家人,就要有这种精神,要不村组的乡村振兴怎么实现,还谈什么发展呢!各位党员干部首先要有的敢干的精神,各个小组都要好好考虑一下,小组怎么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不要怕失败,要行动起来;其次,我们要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想想怎样能带领他们致富,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丢,我们要在脱贫攻坚成果上,让群众在向前进一步;最后,我们大家要团结一致,努力向前,让我们的乡村变得更美更好。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5
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揭晓。他们中有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为救援群众牺牲在洪水中的消防员陈陆、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这些个人和团体的事迹感人至深,紧扣20xx年的焦点与热点,共同刻画出了令人引以为傲的时代精神丰碑。
歷经十几载光阴,《感动中国》已经成为新春时节观众们倍感期待的“年度精神史诗”。每年获奖者来自天南海北,身处不同的职业领域,但他们都有一股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走过一条坎坷不平的奋斗之路,他们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生轨迹,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正能量,什么叫做真善美。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使得这一年的感动人物别具意义。比如,“天坑村”的“带路人”毛相林,他在绝壁上“凿”出脱贫致富路,改变了村庄的命运。而过去的这一年,也是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一年,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些载入史册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毛相林这样敢于向险境要“天路”的奋斗者。再比如,这一年的特别致敬,献给了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舍小我顾大局的抗疫英雄们。每一个曾为抗疫付出努力的普通人,都是20xx年感动中国的英雄。
许许多多的人如我一样,都带着敬意,在泪水与鼓掌中看完这一个个故事。面对这些英雄,光有感动显然不够。“感动中国”的意义不仅是给国人带来感动,更是要化为“奋斗中国”之力。
时代的巨浪终究由一朵朵浪花匯聚而成,每年的获奖者有限,但歷史的奋斗者无穷。已经到来的辛丑牛年,注定又是奋斗的一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起步之年,前方还有许多关卡要闯过去,有许多挑战要勇敢直面。身为这个时代中的一分子,站在“奋斗中国”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能用担当、奉献、热情,演绎出自己的精彩。
春天的步伐已经到来,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感动过了,那就抓紧行动起来吧。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6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__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己心灵、软化自己感情、培育并保持自己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老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小学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己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达到的;正如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仔细看看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助“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__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己骄傲的激情,我要感谢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己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一定热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7
每次寒假结束都会在学校里观看《感动中国》,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的感动的品质,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热泪盈眶!
十位品质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祖国,为人民,扶助贫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点,遇到危险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继才,他来到了荒凉的孤岛,没有电没有水,他还孤岛上插了一片国旗,国歌再次响起,他和的妻子严肃的神情刚劲有力的身躯,他们看着祖国的国旗冉冉升起,他说:“这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要有人来守护!”在这个荒岛,就像贫困上区,甚至比贫困山区更要贫困,只有他们可以慢慢的改造让这里变得好起来。那时候连一棵树都种植不了,经过他们的坚持不懈,3年后终于种植了一个棵树,一个个绽放了鲜艳的花朵,整个岛都是一片绿色。而因为天气情况王继才和妻子满身都是疹子,妻子让他回城看病,而换来了一句:“没事”,20_年7月27日,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妻子决定留下来,来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护了32年,从这段视频中他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大女儿的婚礼和母亲的大寿,还有父亲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时候,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是啊!也是有这样无畏的人在这里坚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会错过大女儿的婚礼,母亲的大寿和父亲的逝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们六年级上册学的《彩色的翅膀》也写了战士们保护海岛,热爱海岛等精神,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强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实验成功!
是啊!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田老师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懒惰的人能成功,能拥有现在的美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