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提高对影片细节的观察和鉴赏能力,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表达水平,以下是久久美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抗日电影观后感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看抗日电影观后感篇1
那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抗日战争影片《地道战》。当那“地道战,嘿!地道战……”这首结束曲响起的时候,我不禁再一次回荡在那战火纷飞的时代――
在冀中平原上活跃着一支领导的敌后游击队,他们在根据地领导着广大农民群众,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利用地下巷道巧妙地利用有限而又低劣的战斗武器――红缨枪、铁锹、锄头、火铳把用大炮、机抢武装着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那些地下巷道真是神通广大、神出鬼没,你看这头连着东家,那头连着西家;那一个个的“烟盖”的作用更大了,当发现敌人往地道里放毒烟时,地道盖子一下子全都盖上了,敌人放了烟也是白放的,丝毫伤不到里面的群众,而且那些烟还会自动往回倒流,从而让敌人自讨苦吃。地道的作用并不只有这一些,它还具有战斗力呢?你睢,若是哪个地道被敌人发现了,那它就变成了敌人的坟墓――敌人一进入地道,不是掉到深深的水坑被淹死,就是摔落到插满锋利竹签的土坑被刺死,或是被埋伏在旁洞的游击队员杀死,那个场面真是让人好开心。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古代人民留给后人的琦丽的瑰宝,那么我们可以说冀中平原下那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地下巷道就是我们抗日战争时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最有力的见证。它们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敌后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辛劳的结果。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一锹一锹地挖,一担担地挑,一寸一寸地推进,硬是在地下创下了如此宏伟的抗敌工程,这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明知强敌当道,明白敌人装备精良,但他们却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力量给敌人予以迎头痛击。
闭目反思,在当今各种物资充沛、设备齐全的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里,我们的国家面对周边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我们的民族又该怎样面对着世界烈强的窥觑?钩鱼岛的纷争、台海的风云无一不在警示着我们的国人绝不能安于现状,而要像冀中平原根据地的群众们那样居安思危,要不断增强国力,加强国防力量,绝不能让历史重演,要让我们的祖国矗立在世界之巅。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生活在这和平的时代,沐浴着美好的时光,但我们也同样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耻辱,我们要以光烈为榜样,增强知识,学好本领,才能真真正正地挑起建设祖国的大梁,才能把我们的中华民族那不屈不挠的勤劳的民族精神再次发扬光大,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昌盛强大。
回想起《地道战》中的一幕幕,再联想现在的国际风云,我觉得自己的担子好重好重……
看抗日电影观后感篇2
2020年春节,是一个特殊的不寻常的日子!ncp“疫”战的冲锋号已吹响,战斗已打响,疫情就是命令!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大队响应级ⅰ应急措施,闻令而动,迅速投入了战斗!我们没有请战书,没有举手宣誓,却用行动诠释卫生监督的职责和担当!
大队里的党员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非党员用党员标准和卫生监督员职责要求自己,逆行而上!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集中隔离观察场所、定点医疗救治点、公共场所、集中式供水单位等是我们的战场,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医废暂存间、污水处理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商场、超市、汽车站、酒店、药店都留下了监督员藏蓝的身影、匆忙的脚步、沙哑的声音和疲倦而坚毅的面容。
疫情防控阻击战开始后,监督员不惧风险,冲锋一线,亲临现场,巡回督查。前期指导监督单位选址、设区、分区、配置;中期督促其改建、整改和具体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后期严查被监督单位对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和运行情况,最大限度减少新冠病毒在本场所内的传播风险,真正发挥了卫生监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和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省级的相关规范也在随之更新,要求我们的卫生监督工作要更加的全面和细致!本就只有寥寥数人的执法大队顿感压力,工作强度可想而知。白天跑防疫一线,晚上梳理问题、上报各类总结和报表,还要抽出时间尽快学习和掌握不断更新的各种规范,每个监督员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始终坚守在战场上!卫生监督的职责和作用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松懈,不能怕压力,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为了多看一家机构和场所,多查一个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多阅一本登记记录,多发现一个漏洞和问题,多提一点整改建议,监督员早出晚归,忘记了下班时间、就餐时间和休息时间,误时误点是常态,加班加点已成习惯!饿了,一块饼干一颗糖垫垫;累了,沙发上靠靠;眼睛倦了、充满血丝,眼药水滴滴;腰膝疼痛,膏药贴贴。即便是这样,监督员也没有怨言,没有抱怨,更将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以及自己对家人无暇照顾的愧疚之情,化为动力,投入到ncp疫情防控监督工作中。
坚持!坚持!再坚持!“卫”你而战,战“疫”不结束,我们绝不撤离战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看抗日电影观后感篇3
?东京大审判》这部片子公映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很多人看后都流下了眼泪,我也是含着泪水看完这部片子的。看完这部片子后,很长时间心理都很沉闷,总在反复的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最让我感动的一句台词是:“这么纯净的孩子,怎么会变成了杀人魔鬼?”是啊,到底是什么让人变成了魔鬼?
这部影片和以往的那些抗日题材的影片不同,没有什么英雄和鬼子,也没有过多的表现日本鬼子杀人放火的镜头。但是他却能给人们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是一部人性呼唤的影片,一部站在维护人类文明和生命尊严高度上的影片。通过对那些“战犯的审判”,痛斥了发动那场战争的人丑恶和疯狂的灵魂,批判了那场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人类生命尊严的漠视和践踏。
东条英机的顽固不化,不思悔改,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疯狂,表现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怎样走入罪恶战争的深渊的。那些战犯们的荒谬的申辩,让人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把国家和人民变成杀人机器和魔鬼的。通过异国的恋情,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的日本人,和日本家庭真实原貌。在所谓“神圣的理想”愚弄下,那些原本“纯净”善良的人们,人性被扭曲和泯灭,变成了杀人魔鬼,变成了疯狂的种族仇恨报复者。在他们成为沦为战争工具的同时,也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当他们一些人醒悟过来的时候,大声呼喊:“为什么?为什么?”“我是鬼子,鬼子!”,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种灵魂的振荡。人类文明和人性的丑恶,在这部片子里剧烈的撞击,给人们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看过这部片子后,中国人哭了,日本人也哭了。几位看片的日本电影人看过此片后满面泪痕,泣不成声。此片在日本试演时,播放厅内一片唏嘘之声。一位老人看完此片后,甚至不能够站立起来。日本人为什么会为中国人拍的这部片子哭泣呢?是什么触动了他们那早已淡忘和麻木的灵魂呢?他们一定有着和中国人不一样的复杂感情。一位中国作家访问了一位日本老人,那位老人在谈到这一段历史时,痛哭失声。他说:“我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那时我们是那样愚蠢,怎么就听信了那样一群疯子的话呢?”“我们被人欺骗了,出卖了。”这位讲述了他在战争中痛苦的经历,和他那些死去的亲人们。我们这位作家原本想问他:你知道不知道多少中国人死在你们的刺刀下?你知道不知道南京的屠杀?但是当他看到老人那抽啜的肩膀后,这位作家终没有忍心去问他了。可怜的老人呐。
看完这部片子后,总有一种想要呼喊的欲望,总想写点什么。但是拿起笔来,却又什么也写不出来了。脑子里就是这么两个字:“疯狂”“疯狂”还是“疯狂”。
看抗日电影观后感篇4
谁从来没有做过一个美妙的梦?谁从未有过美好的童年?当你坐在一个宽敞、明亮、凉爽的老师面前,你不觉得这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吗?当我兴奋地看着电视《小兵张嘎》时,我的心像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英雄张嘎子热爱祖国、痛恨日本鬼子的精神所感动。
当你提到张嘎子时,每个人都熟悉这个人。小时候,我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杀害,我和我唯一的亲戚,——奶奶,张嘎子和奶奶一个人住在一起。为了掩护正在家中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毫不犹豫地英勇牺牲,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也被日本鬼子带走。张嘎子非常愤怒。为了救钟老舅,给祖母报仇,历尽艰辛,找到了,成了。在后来的路上,张嘎子的“嘎”字引起了许多笑话。张嘎子不仅性格“嘎”,脾气也很倔。俗话说,他像驴子一样倔强。他虽然性格坚强,脾气倔强,但头脑聪明,每次都能为八路军做出巨大贡献。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脑海里充满了想法,我也想到了自己。我总是想起张嘎子的形象。张嘎子和我年龄差不多。这与我相去甚远。我看起来很虚弱,就像我生命中的弱者。我真的很惭愧。
现在生活条件很好。我们生活在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中。我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和父母非常照顾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呢?那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如果你想向张嘎子学习,就应该在最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
看抗日电影观后感篇5
上星期五下午女儿去翻译公司签译书合同,回来的路上在搜秀影院买了两张电影票,是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她给我打电话让我过去,这时路上堵车非常严重,685路公交车久久不来,看到53路进站了,赶紧上车先走一段是一段。到了蒲黄榆下车这站可换乘的车很多,可又等了好半天这边也同样没车,好不容易等来了一辆685路还挤得够呛,无奈只好凑合挤上去,再不上恐怕又得等半天。到了影院已经快开演了,原本打算吃了饭再看的,只好饿着肚子进去。好在两个半小时在剧情跌宕起伏中悄悄溜走,也并未感觉到饿。
1937年南京沦陷,硝烟弥漫在城市上空。激烈的巷战持续着,在死尸遍地、满目疮痍的街道上,逃难的人群中一个美国殡葬工约翰邂逅了撤退未果只能返回教堂的教会学校的女学生。一座暂时还未被占领的天主教堂里,先后进了女学生、美国人约翰、秦淮河青楼女子、军人及伤兵。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面对生死浩劫。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宁静被疯狂残忍的日本兵打破。他们冲进教堂发现女学生,在准备实施禽兽般凌辱的千钧一发之际,被军人开枪救出。在与鬼子殊死激战后,英勇牺牲。美国人约翰来到教堂原本是要为教堂神父做葬礼服务,因神父被炮轰得人影无踪,无法实施服务,可是他对钱的贪婪暴露无遗。在目睹日寇冲入教堂实施暴行后,焕发出良知,穿上神父服抖开红十字旗严正警告鬼子这里是教堂,不得胡来。日军强征女学生为庆功会演出,谁都知道去了就是一条不归之路,女学生不甘被凌辱,准备集体自杀,被以玉墨为首的青楼女子救下。十二个平日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下激发出了侠义血性,身披唱诗袍,替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整个影片在善与恶的较量中把人性的挣扎与扭曲,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压抑中的震撼,平淡中的感动,伤感中的情调,无一不令人思考。妓女与学生的冲突、豆蔻和香兰的遭遇、书娟与父亲的误解、约翰与玉墨的碰撞等等。最后教堂小勤杂工乔治为了填补名额,毅然决然的扮成女学生与十二钗凑成十三钗,一同前往日军营地。结局留给观众一个悬念,不知她们是否能够活着回来。约翰开车带着学生是否达到安全区?——————
本人其实不常写长段的影评,而且也不常看国产的影片,但考虑到此片题材的特殊,我还是想讲两句。其实电影我是常看的,不过主要走的欧美路线。欧美电影文化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故而造就了其世界领先的地位,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近来,国产电影发展也有目共睹,作为国人我必须也得支持下不是~
话说老谋子的这部《金陵十三钗》,从商业角度讲是造足了势,做足了宣传,也赚足了钱,从这个角度讲,他的确是成功的。而我看过此片之后,有一些感动,但更多的还是遗憾……哎~
第一,感动。当然,秦淮河的这些女子们是主要看点,“十三钗”舍身取义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秦淮景》……但是,但是!整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和震撼的镜头却是国军教导团的战士们英勇就义的时候,尤其是最后团长倒下的一刻……团长的最后的眼神是坚定而决绝的,但是其中又透露出那么多的无奈与苍凉……是啊,在地窖里,被众多弱女子讥讽却无言以对,可她们说的又有什么错呢?国民党几十万兵马溃不成军,才至有今天的南京惨案……可是团长他悲愤啊,空有一腔热血,却也无力回天。。于是,他扛起枪毅然转身,默默的在教堂周围守卫着,尽可能多的杀敌,直至留尽最后一滴血……教导团的战士都是好样的!很多国军的战士都是好样的,可惜他们没有遇到英明的指挥官,没有好的指挥体系……以至于,全身德式化装备的教导团战士,最终竟要采用义和团打八国联军的自杀式进攻去对付日本坦克!这又是何其荒谬与无奈……唉~~
第二,遗憾。南京这个题材应该是一个无比沉重的题材,以我的观点,这个题材应该像类似《辛德勒的名单》或者《钢琴家》那样的角度去拍。这是一个民族的血泪史、苦难史,应该沉痛的哀悼过去,以史为鉴。而老谋子在这上面的处理有些不伦不类。好莱坞巨星贝尔的演技的确一流,但是人物许多地方的台词设计却与整体氛围不合,不能烘托出“十三钗”最后的凄美。而女学生们最后的逃亡比之《钢琴家》中男主角的历程也不可同日而语;整个过程的艰苦和险象环生,对生的渴望以及纳粹的迫害,如此种种强烈的碰撞使《钢琴家》主旨升华到民族高度。反观《十三钗》,由于缺少对“十三钗”思想升华的渲染,包括神父思想变化的刻画,虽然对“书娟”着墨较多,但整体力度仍显不够,全片的沉重感不够深厚,也难以达到民族的高度。。。
最后想说,中国有实力的电影人其实并不少,但是近来似乎受社会大势影响,功利心越来越重。。其实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以取材之处数不胜数,希望有朝一日电影人们可以用心做出好的影片,通过影片的形式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扬世界,也让更多的华夏子孙去了解去敬畏伟大的中华文明!——————
?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在南京大屠杀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片中日本人的残暴、外国人的善举、中国女孩的恐惧,这一幕幕令我感到我是如此的幸运,觉得我现在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祥和,多么安全······我的父母以前总是唠唠叨叨说我多么幸福,生在这么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一直无法领悟······在这场浩劫中,人性犹如喷泉一样涌现出来,令我“迷茫”。
在日本人进入教堂时,尾随这一个中国人,他的肩膀围着日本旗,第一冲击:汉奸!当时我感到十分愤怒,他还时不时的用他那“猥琐”的脑袋窥探教堂,他的一举一动令我感到厌恶。他偷偷溜进教堂,在进入教堂前,他还特地将那显示他是汉奸的布用力扯下来,小心翼翼的藏进口袋中。镜头切换,在偌大的大堂内坐着一中年男子和一个女学生。女学生非常生气,大骂中年男子:"你为什么当汉奸?”眼中闪烁着泪光。中年男子则十分无奈,说:“你当初跟我走就不会遇到日本人了,你硬是留下来,一定要和同学们一起走,我去哪找那么多的船票!”女生依旧大喊:“你为什么当汉奸?"男子看着自己的女儿,说:“女儿,爸爸这是没办法。”一句没办法并没有说服女孩,女孩只是丢下一句话:“我没有你这样的爸爸!”扬长而去,剩下的只是那个“汉奸”。
在女孩眼中的汉奸却是女孩们逃出地狱的关键人物。因为他拿来了一张通行证和修卡车的全部工具,当他把这两样东西交给外国人时,总是强调通行证是给我女儿的,眼中带着一丝丝的担忧,又带着一丝丝的希望,很郑重地跟外国人说:我女儿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救她,你一定要救她······”走时很郑重地拍了拍外国人的肩膀,脚步沉重而又无力······
在当时这种情况我很懦弱的流下了眼泪,我看到一个“汉奸”的无奈,“汉奸”完全可以选择另一条路,可他却选了令女儿最难受而又最“幸福”的路。一个父亲总是喜欢满足女儿的所以要求,可他却忘了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是万能的神。女儿要求父亲在乱世中给同学们弄船票,一个父亲的无奈挂在脸上,一只手摸着头,眼前一片漆黑,告诉自己不是万能的神,赶紧跑吧!当手放下时,眼前站着自己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儿,他选择了······
同样身为女儿的我,我和那女孩一样。总是无止境的要求父亲,可从没有要求自己为父亲做些什么。我要求一个年事已高、没有文化的父亲给我一个富裕的生活,不要让我寄人篱下。我没有看见他的无奈······我和那女孩一样,别人不论怎么说自己的父亲伟大,可我们却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即使父亲将自己的的所有财产用作换取女儿的性命,即使最后那女孩的父亲死在教堂门前,即使父亲生前的最后遗言是“我想见见我女儿”,女儿还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
我发现一个父亲的无奈,和一个女孩的无理要求。女孩经历这番,女孩会好好学习报答那个无奈的父亲的!
看抗日电影观后感篇6
我们此刻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没有硝烟,没有炮弹,但自从我看过《在太行山上》这部电影后,我才明白我们此刻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英雄豪杰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给换来的。这部电影它反映了当时新四军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记得这部电影它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在太行山上英勇抗战,一举歼灭了可恨的皇军,取得了在甲午战争史上的第一次战斗的胜利。
每当我回想影片中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幕,总有令人愤恨的一幕抢先浮此刻我的脑海中。记得当时,皇军在太行山周围大肆做虐,幸好新四军及时赶到。就这样,太行山上一役便爆发了。我军实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战略:先由一个师在前面走,引诱皇军出来,等皇军出来后,潜伏在山坳里的军队冲了出来,与皇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到之后,眼看我军就要胜利了,皇军使出了看家本领——飞机轰炸。顿时,枪炮声,喊杀声,还有飞机的轰炸声响彻山谷。皇军的轰炸机不断地在太行山上空盘旋着,我军恨之入骨,但又拿它没办法。
到了晚上,我军的一批人带着手榴弹到皇军的人民机场大闹了一场,把他们的轰炸机全给炸了。这一炸可真是大快人心,因为这样一来,皇军就没了靠山。而另一方面,战斗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一时没了靠山的皇军霎时处在了下风。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军的子弹耗尽了,但新四军没有所以放弃,他们扔下枪,和敌人进行近身肉搏。
一场激烈的搏斗之后,我军死伤上千,但皇军已所剩无几了,我军胜利了。周恩来在太行山上大声宣告说:“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剩余的人都举起武器欢呼起来。
从这部影片中,使我了解到了我国史上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明白了无数热爱祖国的英豪战死沙场,才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周恩来说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由此能够看出这次胜利来得是多么不容易啊!它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以此来鞭策自我要努力学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长大后将新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拥有先进科技的国家,再也不让外国人来欺负我们。让我们做一个热爱祖国,有抱负的人吧!
看抗日电影观后感篇7
大半个世纪前,日本大肆侵略我国,中华危在旦夕,面对日寇的铁蹄,中华民族奋力反抗,一次次打败日寇,而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正面战场的首胜--台儿庄战役。
故事以李宗仁来到徐州为开头,全社会大为关注,体现出全国抗日热情之高,宗仁激昂地演讲和蒋中正亲临徐州并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表明国民党当局急切需要一场胜仗来鼓舞士气,该心愿很快会在台儿庄实现了。
在这部剧中,其战争之惨烈,伤亡之严重,在向我们诉说先烈的壮烈事迹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以下有三个镜头:在一个阵地上,川军的一个整编师的兵力几乎打光了(六七千人哪!),只剩下一名重伤员、一名通讯员和他们的师长,伤员对师长说:“师座,我不想当俘虏。”他指了指师长的枪说“帮帮我。”师长听后感到内心强烈震荡,他含着泪用他那颤抖的手握着枪帮他结束了生命,也满足了伤员最后的愿望。他又让通讯员去发封急电(电台在后方)又将他珍藏多年的怀表赠予通讯员作纪念。只留下他孤身一人对抗百名日军,当敌人冲上阵地时,他冷静地吸了支烟,然后从容自杀。他的灵位前有一面千疮百孔的锦旗:“天府子弟,抗日报国。”和一把蒋中正亲自奉上的宝剑。
一名长官见七八名士兵用担架抬着一具尸体便问道:“站住,你们抬得什么人?”打头的一位士兵回答:“是我们营长。”“你们营还剩下多少人?”“就我们几个了。”(800人哪!)只见他们有的头部受伤,有的互相搀扶,有的失去胳膊……长官见状说:“你们下去好好养伤吧。”众人答谢,一瘸一拐的走向后方。长官望向战场,叹了口气。
敢死队向日军占领的阵地冲去,一阵激烈的枪战开始了,经过殊死搏斗,最后敢死队占领了阵地,原本几十人的队伍只剩五六人,通往阵地的道路排满了日军和敢死队员的尸体。一名队员正展开一面青天白日遍地红旗时,一名受重伤未死的日军军官枪击中了那名队员的右手,其身后的队友们开枪射杀了日军军官并帮助他展开旗帜,象征阵地夺回。之后,我方凭着敢死队突击的战术奇迹般的夺回了全部阵地,打了场胜仗,了解了老蒋的愿望,使李宗仁一战成名,大大提升了抗日士气。
76年后的今天人民安居乐业,大家生活幸福安康,有些人已经忘记了76年前的一场战役中所发生的故事,也有的人不在注意它的意义,但大家要想想为什么我们至今仍要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面对东边军国主义复苏的日本正野心勃勃盯着中国,南边还有那个在南海叫嚣不止的菲律宾(你们也不想想越南的下场?)和在身后为他们撑腰的老大--美国,我们如果没有坚固的国防技术和雄厚的经济资本可以吗?答案很明确:不可能。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知识去建设国防,提升经济水平,只有如此,历史才能不会重演!
同学们!先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为我们开创这么一个美好的家园,创造这么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不然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也无言面对他们的在天之灵啊!
看抗日电影观后感篇8
当你看到《地道战》这个名字时,你一定会想到一条条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地下街道”吧。1942年,日本鬼子经受不起持久战的“折磨”,便像一条发了疯的狗似的,扑向了冀中平原。当时日本人对我国人民实行了杀光、烧光和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鸡飞狗跳、残垣断壁,到处是一片火的海洋。影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人物:汤司令——敌人的走狗,人民的叛徒。山田君——一个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穷凶极恶的“井底之蛙”。高传宝——聪明、勤思考 ,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老忠叔——舍己为人、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
为了躲避敌人,大家刚开始挖一些很小的藏身洞,由于藏身洞只能藏,不能打,洞口只有一个,很容易被敌人发现。经过几番修改,那小小的藏身洞摇身一变,不但能藏能打,还分为上下几层。地道四通八达,由单个洞变成了家与家、庄与庄的“地道网”。地道洞口设计得非常巧妙,有的隐蔽在马槽里,有的躲藏在铁锅下面,还有的挖在井壁上。地道里有陷阱和翻盖 ,能够防毒、火、水、土埋。有一次,当敌人发现了民兵故意留下的洞口,便下来查看,却掉进陷阱里,胆小如鼠的敌人再也不敢下地道了,便用抽水机将井水灌进洞里,水顺着大家事先预备好的出水口又流回了井里。
一次,当日本鬼子来到庄中时,发现四下里静悄悄地,一个人也没有。正当他们疑惑不解时,忽然从墙上掉下来许多砖块,从中伸出了乌黑的枪口,敌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命葬黄泉了。剩下的鬼子纷纷抱头鼠窜、落荒而逃,民兵们乘胜追击,把敌人全部消灭了。原来民兵们在防御上下了功夫:将普通的砖墙改成夹层墙,还将房与房之间搭上了梯子。民兵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隐藏在房顶上的烟囱上,有的隐藏在凿空的石头下,还有的躲在树洞里。敌人发现不了他们,只有挨枪子儿的份。当打扫战场时,大家收获着自己的战利品——各种枪支弹药,每个人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最后在老区长的带领下,民兵们将计就计,终于大获全胜,不但炸毁了敌人黑风口的碉堡,还消灭了日本鬼子。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日本鬼子深恶痛绝,日本人当时就像一条膨胀着野心的恶狼,想一口吞下冀中这块肥肉。也许是他们太心急了,不但没能“吃”下冀中,反而伤亡惨重,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冀中人民用心血、智慧筑成的这座“地下长城”,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仓皇而逃,捍卫了自己的家园。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电影观后心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