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育内容思考的一种有效手段,要向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认真写好教学反思,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贝的故事教学反思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贝的故事教学反思篇1
一直在教低年级的美术课,总觉得学生很难在一节课上把作业完成。这次公开课我又选择了一节学习内容较多的课《大树的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画的大树只有树干没有树枝,树叶也没有前后层次感。于是我的课上既要分析树的外形、造型,又要给孩子们讲故事,甚至是让他们自己编故事,可见难度较大,时间较紧。所以我选择了由我来讲故事,学生理解故事。用小鸟、猴子和猫头鹰在树洞里的简短的故事贯穿本节课,并用这个故事给学生阐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穿插了孩子们的德育教育。树也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树,然后我分别对树进行分类让他们了解。先是比较树枝生长方向不同的大树,再是色彩不同和外形不同的树。出示自己身边的树让学生感受整体与局部的树带给大家不同的美感,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还特意自己画了两棵整体与局部的树让学生分辨与体会。用两棵大树进行比较哪棵姿态美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那种树的表现方法是正确的,在创作过程中避免了学生的只有树干没有树枝的大树了。在构图的'讲解中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也只讲解了两种正确的构图方法,两幅画构图都很饱满,只是一幅突出了主体,另一幅在突出主题的同时注重的大小的变化。如果在这基础上再用构图不正确或是构图偏的作品进行对比的话,学生就更容易发现那种构图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创作的时候我分别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设置了三个奖项,速度优胜奖、构图饱满奖和最佳创意奖。在考虑奖项的时候原本还有一个色彩鲜艳奖的,但还是时间的原因,学生不可能在这课堂给作品涂完颜色,所以考虑再三还是把这个奖项放在下一节课去表彰。
整节课学生的表现还算让我满意,上课前我先用一个班进行了试上,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没有拖堂。如果在在创作这一环节再多给一点时间的话,相信学生的作品会更加地完美。
贝的故事教学反思篇2
被调研耽误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后两则成语故事,总体情况和《自相矛盾》的感觉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课上完了觉得很没味儿。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究竟该怎么上呢?反思无果后,上网浏览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和我的教学也相差无几。有搜教后记来看,看到了因为名叫“卢永霞”,被一些网友称作“名师”的老师的该课教后记。
这篇教后记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是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学设想,第二是对前两则成语教学片断的描述及自我点评。
先看了他对教材的分析, 卢老师在读教材之处也产生过和我一样的疑问:“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三个成语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寓意说出个大概来。那么这样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课堂教学的训练点在哪儿?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又在哪里呢?”然而卢老师通过自己的进一步解读,从简单走到了更深层次:“这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比如第一则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滥竽充数’的结果,如‘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则故事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睛之笔的神奇。”
看过卢老师的教学片段后,发现其实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区别在于,我是漫无目的的,三个故事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内在的联系,而卢老师因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读,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显得从容有致,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出来了。其实很多时候,像我这样的普通老师不是不会上课,而是不会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课。卢老师的这篇教后记不仅帮助我理清了本课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更给我以启示:教学要有效,教学目标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想明确,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读。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设计或反思中所看到的,与我的教学相一致的几点做法:
1、第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矛”和“盾”入手,理解课题词语,在读懂故事。这整则故事的教学突出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读。
2、教学《滥竽充数》时,抓住“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两句话来统领全篇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南郭先生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想象他内心的想法。
3、教学《画龙点睛》时主要式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词语去想象人物的话语,如“一再要求”“惊叹不已”等。
尽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构”,以后要学会深入分析文本,“构想”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更精彩。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教学《自相矛盾》时,我抓住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进而理解成语内涵。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简洁明了地解决了故事的关键,使学生明白了滥竽充数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学《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展开想象和讨论,从中领悟故事的寓意。整节课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我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正是精减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吗?总之,课堂提问要有实效,有的直切关键,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跃,使课堂提问的富有艺术性。
贝的故事教学反思篇3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 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 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 适宜的教学方法。 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 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 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 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通过比较三 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 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从而知道 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 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贝的故事教学反思篇4
?小木偶的故事》这篇童话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重点是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故事。难点是提高阅读能力。我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检查预习,导入新课——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在第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交流课前预习情况;看词语模拟表演。第二环节中,先让学生回忆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再按照这个步骤和自学提示自学课文。在第三环节时,分四步进行:同桌互读;抽生读,检测读音;说一说在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谈一谈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第四环节中,先让学生回顾故事情节,进行情景欣赏;再让学生填表情词语,并分角色朗读。最后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再把编的故事写下来。按照上面的教学设计上完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1.这个设计可操作性不强,实效性不大。一节课内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 2.课文比较长,安排读的次数过多,如其中的同桌互读就没有必要。另外,学生自读时没有强调快速阅读,因此,读书的时间拉得太长。
3.第四环节中的情景欣赏用了五分钟,也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对故事情节已经很熟悉了。
4.最后一环节中的把编的故事写下来也可以安排到下节课或课外完成。当然,其中也有我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那就是:“看词语模拟表演”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制成课件,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出示“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以选词上台表演。这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体现了语文味。
贝的故事教学反思篇5
这一课有三则成语故事。教这样的课文,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
1、初步了解成语的来源;
2、通过读故事,明白三个成语的寓意;
3、会讲这三个故事。课文后第1题的作业题是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我想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吧,所以有了“会讲这三个故事”的目标。再读读这三则故事,发现第一则侧重人物的语言描写,第二则侧重人物的动作描写,第三则从侧面(游客与龙的表现)体现了画家画技的高超。因此,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了这些语言。
?自相矛盾》主要引导学生品读楚国人卖矛又卖盾时夸口说的话,分析其中的矛盾之处,从而理解寓意。《滥竽充数》主要引导学生品读南郭先生装与逃的动作,分析这样做的原因,从而理解寓意。《画龙点睛》则是引导学生想象游客惋惜、请求、惊叹时说的话,来体会画家点睛之笔的神奇,从而理解寓意。这三则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简炼,篇幅短小,学完后,大部分学生能讲这三个故事。至于成语的来源,我告诉学生有三种,一种是来自于历史故事,一种是来自于神话故事,一种是来自于寓言故事。但是我觉得让学生来辨析一些成语来源于哪一种,或者是分别写出这三种成语,我觉得有些为难学生。有些成语的来源,老师们也很难确定,还有些如“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八仙过海”这些词是成语吗?还有如运用这三个成语写句子,我觉得要求也高了。理解到运用的跨度很大,这其间有生活的积累,有认识的积淀。所以,有时感觉教学是一回事,做习题又是一回事,这样的语文教学何其累呀!
贝的故事教学反思篇6
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全文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写感想。通过学生之口说明故事寄寓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
课文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1、借事说理。叙事的部分虽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归根结蒂争论是为揭示哲理服务的。
2、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全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是客观的叙述,其他文字均为人物语言。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
我针对本文的特点,取得了以下的教学效果:
1、反复练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学生对这篇课文都很有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学生的表演很到位,课堂气氛活跃。
2、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他们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形式对词语的理解得较透彻。
通过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拓展练习还不够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事例比较难找。
2、有的学生朗读的还不够有感情。
贝的故事教学反思篇7
大班进入幼儿衔接阶段,但我发现不少孩子还存在向故事里的老虎和狐狸一样,欺负别的小朋友,也为了帮助小朋友理解掌握一些词汇。因此,我制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 知道故事名称,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会自己讲述故事;
2.通过故事,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不能欺负其它小朋友;
3.理解词汇:半信半疑、魂飞魄散、仗势欺人。
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逐步深入,帮小朋友改掉坏的行为的情感体验,将知识进行迁移,重点攻破。另外,小朋友面临这进入小学,让小朋友提前接触一些词汇,有助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本次活动效果不错,很多小朋友的观点都有所改观。
贝的故事教学反思篇8
?维生素c的故事》讲述了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在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途中,船员们中十几人得了“海上凶神”这种疾病,但是在荒岛上他们却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从而发现了维生素c的存在,同时为人类治愈“坏血病”找到了方法。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心情十分沉重→噙着眼泪点了点头→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通读全文,找出哥伦布的情感变化。在小组讨论、个人思考、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找到明确的情感变化,通过板书加强印象。接着,分别就每个情感历程进行细读分析,采用多形式朗读加角色转换、结合实践等方式,深入感悟情感,体会矛盾心情和内心的挣扎。比如,当哥伦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时“心情十分沉重”。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你就是哥伦布,此时,看到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你会想些什么?有些孩子说:一定得去看医生,可是,这是在海上,到哪里去看医生呢?有些孩子说:继续带着这些病重的船员,会不会把病传染给其他船员呢?如何处置这些船员呢?等等,这些疑问,足以能够说明哥伦布心情沉重的原因了,不需要分析得特别透彻,你一句我一言的.交流,就是学生理解的最好证明。交流到后面,当哥伦布看到他的那些船员劫后余生时的“又惊又喜”。我让学生们进行想象说话,并进行了表演。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得情真意切,将哥伦布的惊喜心情表达了出来。
教学语文,以一个点或者一条线展开,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让整堂课变得紧凑,更能抓住学生的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信任教学反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