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问题表达出来,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教学反思的写作,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灰椋鸟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灰椋鸟教学反思篇1
本篇散文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课文虽长,课结构清晰,当我在黑板上板书:“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三个小标题后,学生一下子对这篇长长的课文有了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我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马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
(一)壮观场面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交流时,相机出示第四小节,学生重点抓住“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来体会。指导朗读时,先练读这些重点词,读出壮观之势,再将词语放入到句中进行练读。接着,我设计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这一情景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二)热闹之情
“夕阳已渐渐西沉,灰椋鸟们还不肯过早地安眠,林中又会是一番别样的景象。”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一读,在同桌交流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全班交流时,我相机出示两句话。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让学生回到一开始灰椋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进行比较朗读,感悟夕阳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鸟的美丽。从而对灰椋鸟更添喜爱之情。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播放鸟鸣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在欣赏时边让学生想象,这声音如——似——。这样热闹、欢快的百鸟争鸣图,我们能不被它感染吗?此时的你会情不自禁地欢呼什么?学生抒发出内心的感情后,配上优美的音乐,带上喜爱的情感,齐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读、找、悟”与文本真切对话,学生自主学习,收获不少。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能自己感知、发现,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感悟、通过句式感悟、通过情景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灰椋鸟教学反思篇2
灰椋鸟是环保工作者许秀娟写的记事写景的一篇散文,生动具体地描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爱鸟的心情,赞颂了林场工人辛勤劳动。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文章重点部分是二至五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到的灰椋鸟的壮观场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灰椋鸟喜爱之情。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在导入新课我首先让孩子们回忆上节课对灰椋鸟的印象,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让学生说没有什么好看的,正印了作者的那句话语,有什么好看的呢?引出课文。学会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吸引孩子们到底怎样好看的注意力。
课文的重点是三到五自然段,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文字转化为语言。我深知语文大纲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和教师一起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感受到思维在碰撞,智慧在闪光,生命的活力在涌动。不是无情物,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本课的教学,我抓住阅读教学特点,力求通过对话,让师生的情感逐步升华。如;教学第4自然段,感悟归林时壮观场面,我先让学生默读划分层次按照先写、再写、最后写的顺序划成3部分。然后再读,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浩浩荡荡’等词,反复朗读,读出壮观气势,后进行交流。接下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引读第3自然段,男生读第4自然段第一句,其余同学读‘大部队’。让学生反复读理解体现壮观场面。感悟归林之后热闹之情。学习了三、四自然段以后。让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自己与本文真切对话。找出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反复朗读,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全班交流,老师相机出示句子,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少女在翩翩起舞。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夕阳下,少女般美丽的灰椋鸟,对灰椋鸟充满喜爱之情,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永远记住徐秀娟说的一句话‘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课后进行反思,整节课感受颇深,学生朗读激情高涨,课堂上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自主学习,气氛很活跃,合作交流很到位。
实现个性化阅读,领悟课文情感。教学中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本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潜能,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文本、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感悟课文内涵水到渠成。
利用“空白点”,使之成为“发展点”、“创新点”,品味课文情感内涵。课文的留白处是极宝贵的教学资源,我珍惜并利用了这些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特定情境之中,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斯时斯境的心情、感受,既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训练及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丰富了精神世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愈加浓厚,语文素养将逐步提高。教学这部分时,突破的方法主要通过读、画、悟、读的阅读方法与本文真切对话。如;教学第4自然段,感悟归林时壮观场面,我先让学生默读划分层次按照先写、再写、最后写的顺序划成3部分。然后再读,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浩浩荡荡’等词,反复朗读,读出壮观气势,后进行交流。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体现壮观场面。感悟归林之后热闹之情。教学第4、5自然段时应创设情景。设计想象进行口语训练如;你就是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本人却忽略了
反思这节课,
1、时间仓促,学生交流的还是不太全面。再细化一些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一只灰椋鸟。
2、课文文质兼美,如何用好教材,拓展延伸,抓住读与写的结合点,使学生积累、内化语言,实现正面迁移。
3、今后课堂上多创设情境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
灰椋鸟教学反思篇3
一、教学设计要基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阅读了不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不少的设计中有这样的环节:介绍作者徐秀娟,播放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以烘托气氛(其实这首歌的情感挺忧伤的)。在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灰椋鸟归林是壮观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及对林业工人的敬佩。因此,在设计时,我着重抓住课文的四五两节,引导学生体会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之美、温馨之美,归林后的姿态之美、活力之美,进而领悟人、林、鸟之间的和谐之美,特别是我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与鸟有关的课文写的一首小诗,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整堂课呈现出一种轻快、欢乐的气氛。至于对作者的介绍可放在第一课时。
二、语文课堂要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回归到对文本语言的体会、品味。读4自然段后,学生感受到场面非常壮观,因为鸟多。此时我追问道:鸟多,但文中没有一个“多”字。你从哪里读出了多?生答后,又出示:整群整群、一批一批、巨大、浩浩荡荡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并让孩子知道叠词有增强语意的功能。再让学生观看鸟儿归林的画面并展开想象。这一环节从语言的整体感知入手回到重点词语的体会,再由语言生成想象。走了“从语言到内容又由内容到语言”的两个来回,弄清写什么又懂得怎样写。同时也是对语言表达丰富性的感悟。再如:学完灰椋鸟的叫声后,我问:作者是怎样来写声音的?(打比方)写出了什么?(声音大)老师来写一个比喻句:似机器轰隆隆响。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比喻的恰到好处。然后将文本的语言按诗的形式出现: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一环节是对语言想象力和语言韵律美的感悟。
三、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去找出有关表现场面壮观的词语并说出理由。第五自然段,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四、几点不足:
(1) 从整堂课的设计来看,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扶的较多,放的还嫌少。
(2)教学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尤其是对学生回答、朗读、写字等的适时、有效、有个性的评价。
(3)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更多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灰椋鸟教学反思篇4
教学这篇课文,自认为有如下几个闪光点:
一是《灰椋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无论是词语的使用,还是语言的表现力,都具很强的鉴赏性。所以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来品味这篇优雅的语言,但一堂课仅40分钟,如果面面俱到,处处涉及,反而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处处无痕。因此,一定精心取舍,抓住几个训练点,再由点到面,把语言文字的锤炼落到实处。
第一是“排空而至”。学生交流到这个词的时候,大抵能说出灰椋鸟多而壮观。但只是感性认识,也许还是从词面上猜出来的,并不能深入其精髓,在潜意识里想象出那样的画面。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其它能展现这样壮观场面的词。如: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加上课件演示,精读感悟这些词的妙处,让学生想象,直观感受壮观的气势。让学生反复读句子,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最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感受到灰椋鸟是守纪律,有灵性,团结和睦的鸟。在学生感悟的同时,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第二是我紧扣“俱乐部”一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先对俱乐部有个感性的认识,俱乐部是一个大家放松心情,寻求快乐的地方,接着让学生来说说俱乐部了可能会有什么(学生的答案应是五花八门的,舞台,绚丽的灯光,多姿的舞者,欢乐的音乐……)然后走进天然的俱乐部,首先师生对话:这个俱乐部在哪里?(在刺槐林和竹林里),所以文中称它是(天然的俱乐部),再重点读感悟拟人句,比喻句:这个天然的俱乐部里有灯光吗?学生结合文本(有,夕阳的映照就是灯光)有跳舞的人吗?(有,一只只,它们在翩翩起舞。)有美妙的音乐吗?(有,百鸟争鸣声,呼朋引伴),让学生想象灰椋鸟怎样呼朋引伴,从而感受鸟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过程中,深入研读,深层对话,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感悟鸟儿的幸福快乐。如:“假如你们是鸟儿,怎样倾诉一天的见闻和收获?”“谁能学学鸟儿们起舞的样子“让“俱乐部”在孩子的眼里逐渐丰富、厚实、灵动起来。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对话,把课上出灵气,上出滋味。
二是抓“顺”作者情。
走近“灰椋鸟”。作者开始写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不喜欢灰椋鸟,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看了关于灰椋鸟的录象,却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住重点词句感悟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如“排空而至”,想象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再听范读,让学生想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师生的进行对话。从作者“情不自禁地欢呼”入手,体会作者的感情,以“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反问,引导学生体会“天然的俱乐部”,感受灰椋鸟的快乐、自由。再请学生想象,我此时会想些什么?从而与前文形成对照,体会此时作者眼中的灰椋鸟的可爱。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特别是“天然”和“人工”的`对比。在结束之时,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徐秀娟的事迹,再请学生听《真实的故事》,最后,再朗读作者的姓名让学生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三是抓准文本价值观。
教师要真正读懂作者的心意。徐秀娟写下《灰椋鸟》,其一,想表达自己对鸟的喜爱之情,其二,想表达对林场工人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其三,要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如果不能准确地领会这三点,那该文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它的价值。首先,我抓住最后的反问句,引出人、林、鸟三字,然后用圆圈圈出,让学生来思考它们的关系。我还查阅了大量的关于鸟类生存的资料,然后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取出几个令人揪心的数字,取出一句特别平凡的话语“鸟类灭绝的速度非常惊人”,然后我把这些资料重新组合,再让学生说说当今所见的现象,这样的适度拓展,自然生成,升华了主题,一切都在缓缓之中进行,却深深透入孩子们的心底。
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思我的教学,还有几点不足。
一是对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当学生在头脑中初步构建了“排空而至”的场面后,没有再回到课文中找出表现场面壮观的句子,让学生尽情地说出气势大,规模大,有纪律性。以上是我对第一处生成的再设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说画面不真实。我可以追问他为什么。我想: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机智的应对,让课堂的“旁逸斜出”都能为我所用。
二是我的教学机智。课堂上,让学生为护鸟广告时,我看了下时间不够,但我还是按照原计划,最后没有了小结的时间,造成时间不够,没有把课上完整。
灰椋鸟教学反思篇5
一、钻研教材,成竹在胸,随机应变
怎样才算一堂好课?游彩云老师说: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只有教师深入透彻地钻研教材,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全面思考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并作出应对措施后,才能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才能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才能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感悟语言文字。
一开始可能受参考书和其他老师教案的影响,我在设计第二课时教学时直奔重点,仅仅围绕场面如何如何壮观展开学习。反复揣摩作者的意图,终于发现了一条情感变化的线索:作者由满不在乎到迫不及待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见时的惊喜;由初见时的惊喜到后来的惊叹、激动、兴奋;再由兴奋恢复平静后由衷的感激,可以说作者是一位善良美丽、文笔优美、情感细腻丰富的女孩。假如不循这一线索,学生怎么可能自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所以,教学设计时,我将这些情感穿插在过渡语或小结语中。
老师与学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比学生早学一步而已。要学生动情,老师首先得动情;要学生想象,老师先要有丰富的联想;要学生激情朗读,老师先要读得有情;要学生咬文嚼字,老师先要咬文嚼字。所以,我在“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不停地鸣叫”、“互相倾诉”、“翩翩起舞”、“似飞瀑”“如惊涛”……这些生动的词眼上停留回味了很久。
课堂上,我把目光集中到每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了解他们体会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调整的调整,该示范的示范。比如,四、五两个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如果说第四自然段的交流还受我“牵绊”的话,第五自然段就完全放开了学生的嘴。当他们谈到鸟儿翩遍起舞、百鸟争鸣后,应显得激动不已。所以,此时,当学生提到“……,竟情不自禁欢呼起来。”时,我立刻调整原来的设计,让学生说说此刻我会欢呼什么呢?
二、淡化分析,咬文嚼字,逐层感悟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要学的不是“写的什么”,而是“怎么写的”。《灰椋鸟》这堂课,由复习导入,重点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教学中,环节不多,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分析不多,但圈点批注,感受颇深;文字不多,但热情朗读,声声入耳。我是这样设计的:1.请同学听录音朗读,初步感受场面的壮观与作者的喜爱之情。2.自由读课文,抓住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和联想的到,展开说说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或句。其中,“排空而至”、“列队飞行”、“倾诉”、“翩翩起舞”、“百鸟争鸣”等词纷纷落入学生视线,感受谈得很是生动:“它们像一支支很有纪律的部队一般。”“先一小群一小群飞来的鸟儿就像前锋部队,它们一路打探敌情呢!”“只有亲密的朋友、亲人间才会倾述心里话,这里的鸟儿在作者眼中就和亲人一样,多么感人呀!”“我感觉到穿着金红色裙子的少女正在跳舞,她们在比谁的舞姿更美。”“这么活泼可爱、配合默契的鸟儿有谁会不喜欢呢?”……正是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作为支撑,课堂上的朗朗的读书声,可说是非常令人激动,特别叫人兴奋。3.将话补充完整:我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水到渠成。有想与鸟儿同欢的,有为作者感到高兴的,有欲翩然起舞的……4.体会作者对林场工人的感激之情,简介作者事迹,在《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如泣如述的歌声中,在“爱鸟护林”的宣言及签名活动中结课。
整堂课的教学,紧扣重点,以学生的想象感悟为主,教学生咬文嚼字,从而对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有了深刻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作者那颗水晶般透明美丽的心灵。
三、投入激情,真诚微笑,融洽自如
课后,学生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当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下子都没反应过来,课堂气氛突然间紧张起来。可我发现老师依然微笑着,笑得那么真诚,那么灿烂,终于有人举手了,一个,两个,……越来越多了。后来的课,大家上得都很轻松,仿佛忘记了背后的客人老师。
也许是对课文琢磨多了,也许是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了信心,这堂课上,我发觉自己从头至尾都没有一点儿紧张。除了需要皱眉的时候,我一直在笑。虽然我的笑容不美丽,但我知道,真诚的微笑让我、让我的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发挥了最佳的水平。
真诚的微笑,再加上激情的语言,更能打动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精神的火焰。如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后,总能及时小结或评点:“多么恰当而又生动的想象,你将来也一定能写出像课文一样动人的文章。”“这些鸟儿多美、多活泼、多惹人喜爱呀!爱鸟的同学请读一读这两句话。”课末,我动情地说:“同学们,鸟儿们如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听着徐秀娟感人的事迹,此时此刻,你还想和大家说几句吗?”“多么爱鸟的孩子,请把你的名字写在‘爱鸟护林’小队名单上吧!”
轻松自在的课堂,对谁不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课末,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飘荡在教室上空。我轻轻唱着,眼里渐渐盈满泪花;孩子们看着感人的mtv画面,忍不住跟着我哼了起来,他们的眼圈红了……我循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带着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最后又跳出文本,帮助他们深刻体会作者对鸟、对大自然不平凡的爱,激励学生的爱鸟意识、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人文教育。
我想,要上一堂感染学生的课,老师吃透教材,读文生情以及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能够自己感悟到语言文字蕴含的情趣,才会真正被课文所感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