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心得体会

心理课读后感参考6篇

为了写好读后感,我们要多读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读后感是我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和思考的纽带,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心理课读后感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课读后感参考6篇

心理课读后感篇1

一提到害羞,大家想到的都是阳光下女子微红的笑脸,是纯情无暇的象征。可是今天我所想说的可非这般柔情。闲时我翻阅了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学》,本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是理解与害羞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的重点是怎样解决害羞所带来的问题。

读完以后,我觉得该书的优点是简言意骇的,中间穿插了许多让自己受益的研究调查和一些实验调查设计内容等,让自己真正了解到心理学真的就在自己身边,用一件很小的事就能验证自己的理论设想。

除了从惯常的套路,还会从个体与社会集体这两个角度来立意,其中让我最欣赏的是:它让我们明白害羞不仅是个人的事同时也是这个“害羞的”社会所导致的。

在生活中害羞是具有普遍性的,害羞者的人格特质通常会包括:内向(沉默)、脸红、紧张、畏惧胆小、困窘、以及自我意识强等。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阿诺德。巴斯等将自我意识分为公众的自我意识和私下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公众的自我意识表现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映;而私下的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的关注。

人人都会害羞,在自我意识研究的基础之上,保罗。皮尔克尼斯的研究将害羞者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公众害羞型和私下害羞型。公众害羞者常常会因为笨拙的表现和社交中不能恰当的回答问题而感到焦虑;而私下的害羞者相比自己的主观不适应感和害怕他人发现自己需求的恐惧感。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不同的类型的人,会产生一样的情感情绪体验吗?我认为,公众的害羞者,主要害怕的'是人际交往,因此他们容易产生焦虑;而私下害羞者主要是自我的矛盾,因此他们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的情怀。

这种的自我认知是否合理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什么人们会害羞,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过度的自我、自恋、孤独感和极度胆怯引起了害羞。在人际模式方面,我认为是由于害羞者的这些人格特质,害羞者会发出“走开,我需要你的!”双重信息,在这种信息的影响下,他们会在人际交往模式中,更加变得脸红、紧张,甚至更加沉默,因此,他们宁愿选择孤立与逃避这种人际交往场景,也不愿意承担被拒绝的风险,这样他们的人际会变得越来越差,更糟糕的是长此以往,他们会陷入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以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探讨了具体帮助人们克服害羞的方法,个人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自尊自信融入集体,甚至学会帮助集体中其他人改变克服害羞,再到“治疗”整个害羞的社会。想要摆脱害羞就要将心理障碍从根拔起从个人做起从细微做起。

摆脱害羞请做最完美的自己!

心理课读后感篇2

这类孩子被身边的人照顾得如此无微不至,他们享受着众星拱月般的照顾,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以至于渐渐将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这些被溺爱的孩子的兴趣中心只有自己,从来没机会理解合作的`用处与必要性。

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要求他人的帮助。当他们无法再轻易找到一直以来所习惯的关怀与纵容时(一旦离开家这很正常),便会觉得遭到了背叛,认为整个社会都在与自己为敌。他们的兴趣全在如何操纵其他人为自己服务上,对抗困难的勇气几乎是没有的。

心理课读后感篇3

“教育的大道理从来不是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知识本来也是扣人心弦的”。在未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时,我对心理学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总觉得心理学高深莫测,殊不知,在近二十年的教学中,自己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应用着某些心理效应。

这本书脱离了以往深奥的心理术语,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结合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了心理学规律,读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维,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

此书分为三辑,分别为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以及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可以说,大部分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认识的部分并从中获益。诸如“超限效应”,我们其实在杂志中就曾读过关于马克吐温关于演讲募捐的例子,故事讲述的道理也浅显易懂,再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令人茅塞顿开。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常常生怕讲的内容学生不懂,拼命抓住下课后的几分钟,“不厌其烦”地指导教育学生,却不知道此时学生已由一开始的耐心渐渐演变到了不耐烦,可想而知教育效果之差,因此这一小节作者用了“给学生留白”的小标题,读后不禁大悟,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给学生空间,留白的目标吗?

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反省的空间,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到为止,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儿女把父母或者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一辑有助于我们改善教学技巧,提高教育效率,学习需要有效的记忆方法,还需要有效的目标,有效的诱导方式,科学的学习方式等。

读完此书,我才发现许多心理效应其实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比如思维定势、暗示效应、名人效应、从众心理等等。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服教育相比,暗示教育更能协调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更能避免说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一本能引发读者新的思考的书就是一本好书。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还在此书中学习到了很多育儿心理,比如,知道了边际递减效应,我们就会懂得对孩子的批评不可喋喋不休,对孩子的表扬也不能“廉价”给予;知道了互惠原则,我们懂得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收获“人人为我”;知道了遗忘曲线,我们懂得了在学习中要及时复习……

这样的一本书,真的值得你一读再读,每一次都令人有新的体会和思考。

心理课读后感篇4

初次得知要读的书是关于拖延的,我打心底没有感到像听到共读的第一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书名时那么有归属感,那么亢奋,仿佛自己正需要这种正能量,仿佛生命会因为这部书而更加完满……因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经八百”的拖延者,我从来不无故不拖延约会,老师布置的任务,家务……只是简单的把自己所有延后完成的事情或因时间期限已过而不能做的事情归结到自己的懒惰上。

但是,读到第二章,我便惊讶的发现,作者分析的案例分明就影射着我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的朋友因为自己太优秀而疏远自己,或者不愿意取得成功后面临更大的退步的空间,就故意拖延自己的前进——这听起来好像恰恰和我想要获得进步的目标背道而驰,但这无疑是真的。虽然我从来没有在心里总结出这句话,但是只凭“自己取得较好成绩时感到的焦虑甚至超过了取得很差成绩的所感到的焦虑”这一点,我就断定:我是一个拖延大亨,一个不自知的隐性拖延者。因为我的拖延在我浑然不知中竟在我的`大脑里自动生成了一个框架,目的竟然还是保护自己——用一种近乎伤害自己的方式。

不仅如此,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完美主义者”。因为但凡我想做到一件事,我就会在脑海当中构建一张近乎无法超越的蓝图。之所以说它无法超越,是因为这种结果的实现,必须要保证我的大脑和我的机体时刻处在高效运转当中,还要保证没有任何人打断我的计划,我所需要的帮助能够及时的获得……这无疑是在要求全世界都围着我转。但是这可能么?

读完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且我知道,它已经逐渐被我接受,并且逐渐被我实践到具体生活中了。

今天中午,拎着暖瓶,穿着大出两个码的绿胶鞋,有气无力地走在楼梯上,正是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随着我“啊”了一声,暖瓶跌破了,我呈狗熊装趴在了楼梯上,手按在了壶胆的碎片上,血流出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上楼,拎着我刚刚牺牲的暖瓶,让舍友看看我流着血的手,安慰我一下。但是又转念一想:现在上楼,拖着不去买暖瓶,中午洗刷没有热水;而且即便是有了舍友的安慰,木已成舟。于是我没有拖延,而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也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我更喜欢的自己。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导致拖延的原因有各种,这些令人讨厌而我们却不得不依赖的拖延行为,大都发源于自己的错误认知;且治愈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重在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但是改善自己的拖延行为只有一个结果——优化我们的生活。

心理课读后感篇5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资料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

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

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光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就应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课读后感篇6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心理课学生体会心得7篇

小学心理课工作计划7篇

心理健康安全课教案7篇

小学心理课培训心得通用8篇

心理课自我总结5篇

情绪管理心理课教案5篇

心理课的心得7篇

心理健康课总结活动总结8篇

情绪管理心理健康课教案8篇

心理课情绪管理的教案精选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892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