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心得体会

《忘》季羡林读后感模板7篇

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人物命运和命题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读后感是对作品的思考和感悟,需要我们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其中,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忘》季羡林读后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忘》季羡林读后感模板7篇

《忘》季羡林读后感篇1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应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

《忘》季羡林读后感篇2

近日细读季羡林散文集,文章质朴、低调、有内涵。有些篇章,让人读后润心,感触连连。书中插图反映从季老青春年少至耄耋之年,让人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大家风范及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九十多的高龄思路清、身体健,笔耕不辍,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世无双。

季老工作在校园内,情系海内外,足迹遍世界。他经历过“饥荒”,住过“牛棚”,一度成为“不可接触者”,又番然成为“极可接触者”。他将广阔活动领域中个人的深切体验和多门类丰富的知识无缝链接,使得他的散文能够反映时代风云,在丝丝淡泊中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季老的散文风格是平实,诚挚、本色。文章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少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闪现着真情、真意、真切,正直和责任。他说过:“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娓娓而谈,入情入理,引人深思。

季老散文集中的许多篇章读后都不愿释怀,《我的家》《赞‘代沟’》《留德十年》《老猫》《论压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条老狗》以及一些悼念性的文章和抒怀集(《七十抒怀》、《八十抒怀》、《九十抒怀》)都是季老“我以我手写吾心”的最佳代表,读后为之动容。在《八十抒怀》中,他写道:“十年浩动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是一代爱国老人的心声。在《悼巴老》中写:“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表达出老一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活到老学到老的风骨。

季老不仅经受过国内的“饥荒”,而且身受德国的“洋罪”,吃过人造黄油,曾在电影院遭遇“出虚恭”的尴尬。季老不仅爱花草树木,还怜惜风中枯藤,他在文中说过:”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他爱猫如已出,把猫视为家庭成员,最大限度地宽容病猫,纵使小便失禁的病猫尿在他的稿纸上或裤腿上,他也不忍心拍打一下心爱的猫儿。故乡,在母亲的篱笆院落门前守候的一条老狗,以至于能够长达七十年之久萦绕在季老的脑海里。季老的博爱之心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季老早年出外求学,远离亲娘,远离家乡,但他的心中永远爱他的母亲,爱他的故乡。他说过:“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何止于米,相期以茶”!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将骨灰分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还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为季老生前跟好友约好要安葬在一起,“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

亲近季老的历练人生感悟和峥峥处世风格,敬佩季老”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境界。季老说过:”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一代文人给后世子孙留下的瑰宝。

《忘》季羡林读后感篇3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忘》季羡林读后感篇4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丛丛的树叶所簇拥着,连滤过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在天一书店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位老人在行乞,记得很久以前他们也在,穿着朴素而破旧的衣服,脸庞干洁,微黄却不失笑容,我都会在他们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币,我不用理会他们是否骗我,一位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会出来行乞一定有他们自己的苦衷,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

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努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努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该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助。

我们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环境时,却挤得出时间去几趟kfc,逛几次ktv,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们才应该被指责,被批评。

但我常常只听过乞丐被鄙视,却从未听说他们这类人被鄙视的。

这真是奇怪啊?

《忘》季羡林读后感篇5

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奋,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美好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特别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平凡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该好好的珍重人生。

《忘》季羡林读后感篇6

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头,每天午休时间或睡前或醒后读上两篇,甚是惬意。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

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

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

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带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忘》季羡林读后感篇7

季羡林曾于《漫谈散文》中说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又说:好的散文作品是于“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可以读起来“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这类散文作品,我想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是读过的,即使只有一两篇,也足够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读《清塘荷韵》时我还在海运公司做职员。业余时间里,除家务外大多以图书为伴,只是对于书的种类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比较挑食,常喜欢翻看一些例如《十月》《读者文摘》《收获》一类的期刊文学杂志。因此直到现在,对于优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己还是非常偏爱。自己虽然不会常提笔去写身边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却仍然有一种骚动,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时便欲伏案记下。而这或许就是散文更多关乎真情的实照吧。

我喜欢散文,更多是喜欢其中不同的个人写作风格和文章中不时显现的灵句隽语,也爱那份贴近生活和感受的真实。《清塘荷韵》本是一个人日常休憩中的小事,或许同等的放在自己身上,便不会有这如此入心的情怀了。“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作者这样写。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刻意地铺陈,简简单单就道尽了情怀。季老的散文真情直露,毫不做作。即使他在八十多岁高龄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那笔触里溢出的仍然是一种难得的纯真。

季老善于在文章中借典并融典,那些古往今来的佳句一入其文,便卓然生色韵味无穷。单从《清塘荷韵》中,谈起夏月荷花,转而提到杨万里那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冬天即将到来,池塘中的荷花会逐渐枯萎,又借用了雪莱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去寄予荷花新的`希望,并从中暗示对人生困苦和光明的感悟。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文章伊始,季老将朱熹的《咏方塘》中两句,作为自己对燕园池塘早先落寞情景的叹息出现,则更显示出他渊博的知识以及对写作方面的睿智。

他曾在《漫谈散文》一篇中提到,”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这点我极赞同。文章的起首是一道吸引受众阅读欲望的门,或古雅或简洁或朴实无华,俱都离不开一个适度贴近思想的主体。信笔开河无端起势会使得读者茫然而失去了对文章内容的兴趣。另外,这开头也包括了题目的确立。一个主题既一个思想的反映,它应该有着就一斑而窥全豹的提示功能。于网络文学论坛中住久了,也常能看到一些文学爱好者不管自己文章内容,顾左右而言它。标题惊人醒目内容却东拉西扯,弄得自己还没看上两三行之后就急欲逃跑,此后这个人的文字便再也不想读了。文章的结尾是一座山,好的结尾能让作者和读者在思想的世界里寻觅到升华的契机。所以,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在结尾的出现的时候,它应当成为一面镜子,在直视作者自己的同时也倒影了读者。

?清塘荷韵》中,等待荷花绽放的过程对于一个期颐之人来说是漫长的,但这没有阻碍作者对于希望的追求,其中反映出的人生道理显而易见。

前段时间,我在汉文学论坛中读到过一篇故园所作的散文《活着,真好》。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每个文学爱好者以及专业写作者警醒,“文学,不要违背良心,更不要压抑天性。丰腴的土壤,要么挺起参天的大树,要么邂逅永不言弃的野草。但千万不要搭起一个华丽的戏台,簇拥那些脂粉满面的娇娘小生,在外表缠绵的支架之内,眼看着一条条血脉的荒芜。我们要走回风雨的淋漓之中,我们要走回烈日炎炎的天空之下,我们狂暴,我们挣扎,我们要永远保留真实的那一角苍穹!”这段话有些愤俗,可又是那么真实揭示了当今网络文学界的一种现象,也深深感受到作者本人对于文学承载的责任和文学最终走向那种忧虑。当自我呻吟和自我怜悯、陶醉的文字正泛滥于网络文学中的时候,作为我们自己来说,是否应该摈弃那些自我怡悦的态度,保持一个让文学发扬的希望呢?或许我们本身没有太大的力量可以扭转现实,但只要从我开始,这情况就会好转,也不枉我们的祖先将汉文化传承下来的厚意。等待是漫长的,而坚守希望则是岁月长河中唯一值得生命留下的理由,不管这理由是否已在冰雪之下,就如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因此,我们只需播下如燕园池塘中那样的几粒种子,然后于日常生活里殷勤地固守一个希望。

季羡林先生是大学问家,我们可能一辈子达不到他那样的境界。可我们也许能把握眼前的这些时间和机遇,于平时写作的那一刻,多由内心去感受事物,将自己还在继续的过程当作一次历练,让自我的领悟更贴近社会进步,更符合时代发展,更言之有物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讲话稿8篇

不忘初心青春向党演讲稿5篇

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稿6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演讲稿8篇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演讲稿6篇

不忘初心护士节演讲稿5篇

不忘初心的初心心得体会8篇

2024不忘初心心得体会参考8篇

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稿通用5篇

书《童年》读后感模板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514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