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文章之一,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一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感受,以下是久久美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沧浪之水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1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看完此书已是夜阑人静,思潮难以平息。为什么纯粹的心灵坚守的人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当代知识份子是否只有做出世俗的选择才能有所作为?而知识份子的人文理想难道真的与虚无主义的价值一样变得豪无意义?我喜欢作者的一句话:我宁肯面对性格的前定,而不愿面对命运的前定。我想这是对执着最有力的阐述吧。当代知识份子在心灵与现实的矛盾中是否如二千年前的屈原一样清则濯吾缨浊则濯吾足?那么我们今天对先贤圣人的的这句话,在当代知识份子中可以理解成随波逐流吗?可至少我相信屈原写下这句话时定然看破世俗,胸襟开阔,豪气冲天。亦或许还有面对自己处境的无奈感慨吧。
对于书中主人公的转变,我想只能理解为在市场经济操纵下的当代知识份子,只有宿命的同化,不动声色的世俗的理性化,却也是非此不可的同化。书中影射了权力这种资源的稀缺性,然而权力越大,实际利益越小。在权力面前我想都是幸与不幸,而这种幸与不幸正是遭遇了相对主义。小说是生活的影子,而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学,也应是从官场的复杂性繁衍出来。不禁让我想起一个笑话: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请参照上一条。
在领导面前的清高,无异于扼杀自己的前途罢了。纵是千里马又何如?伯乐何有之?
阅完书后,有一个不得而知的道理,读书人不可能在现实逻辑之外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传统的精神不能做为现实的人文理想,换句话说传统的精神资源已逐渐不能与现实产生必然联系。反而相冲突。在冲突之下,必然发生有效沟通。怎样取舍呢?我想当代知识份子没几个愿学李白,陶渊明吧……
而我们也理解主人公的转变了。
纵观中国历代知识份子,大都命运多舛,没有几个例外,没有逃出命运操纵的格子。他们都是游戏规则的违反者,又是时间中的非功利主义者。他们大都被谪,被流放,生活悲怆。而今天,世俗化是当代知识份子的主流选择,小说的主人公也难逃此劫。之前的执着解决不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理想似乎成了空想。在权力的诱惑下,之前的人格也发生分裂,逐渐在官场的意识流里如鱼得水。
窗外灯光点点,让我想起海明威的话: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主人公的转变让我却之不恭,而我心灵深处,依然认为他是个边缘化的君子。
“梅落尘里,只有香如故。”
依然坚信心灵的坚守……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2
?沧浪之水》是一本当代不可多得的官场小说,是一同学送给我的书,看完此书,却有了许多难以言说的意义。
称之为“官场”,实在恰如其分。我虽未当官,“职场”之于学校便是官场,隔行如隔山,个中蹊跷,秘而不宣而已。对我而言,纷纷扰扰的上课、竞赛已让我不堪其扰,还要应付难以胜数或突如其来的杂事,就更让我苦不堪言,要是以前,我能安分而静静的坐一上午,捧一本书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现在恐怕是只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了,加上记性远不如前,当时称赞激动不已,顷刻之后却只剩梦里朦胧了,惭愧惭愧!今天兴趣来了,就想聊聊这本书及其他。
这本小说写尽人性世情百态,揭露官场波诡云谲,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让人大呼过瘾,这类书因注重情节环环相扣叙事九曲回环,令人欲罢不能不能自拔,只是我多年前情有独钟的书籍罢了。如今时过境迁,今非昔比,阅历与年俱增,心境大有不同,已不复当年热血沸腾孜孜以求的那股较真的“死劲”、“牛劲”,亦不会天真烂漫的对所谓是非曲直真真假假信以为真。人类在进化,我呢?人类是进化或蜕化,这之中形体与灵魂究竟有着怎样的相对意义和真实内涵,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就如同沧浪之水有清有浊,自有其用,我们又何必过分在意呢?
来说说这本书吧。这本书伙同《国画》,在我看来,最大的亮点就是笔下的人物显示出了活生生的人类,显现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的特质,一次次彰显的是作为平凡“万物之灵”所谓酸甜苦辣适者生存的心灵“蜕变”史,这种草根气息和人本情怀体现出的是作家的高度洞察力和敏锐分析力,在娓娓道来之中让我们读者看到的是严严实实、惊心动魄、原原本本的当下真实,一切虚拟和掩饰便显得不值一提和荒诞可笑。书中对人性百态、世情炎凉庖丁解牛式的残酷而真实的剖析和解读,至今仍有振聋发聩历久弥新的意义。总而言之,这呈献给大家的是世间百态熙熙攘攘无处遁形的一部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我无意于追寻该文中细枝末节的虚虚实实,也不想执拗于作者时而痛彻心扉时而振臂疾呼的对对错错,作者对所谓事实、真相、思索、现实、幻想等一系列悖论的抽丝剥茧式挖掘和思考,是值得让芸芸众生都始料不及而该默然思之的。
书中提到,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是过程,于是享受现实抓住自我者便是抓住了本质守住了永恒,成为了胜利的失败者和失败的胜利者,看来人类在反复不停的轮番做着同一个猜谜游戏,结束之后是开始。
可怕的真实,残酷的现状,令人生畏,当人类完全沉没在社会的大染缸之后究竟还会留下些什么?由远及近,我呢?我不敢想。而这,是该书留给我们人类的又一个永恒课题了。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3
这是一本我读过最真实的小说,什么是真实?就是生活。
池大为在官场的经历就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是生活?就是结果。
人们常常用过程导向来诓骗“清高”的知识分子,其实结果更重要,什么是结果?就是你活的好不好。
读完《三体》,感受到虚幻世界末日带来的人性的弱点和伪善,而《沧浪之水》,感受到的只是触之可及的人类本性和人类天性。本性是来自于对工具利益的追逐,天性则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傲骨。
沧浪之水清而又浊,浊而又清,逐钱,逐权,逐色,逐位,终究是为了一个全字。一开始是为了全自己,后来是为了全家人,再后来是为了全各种各样的欲望。
当然也看清,永远不要尝试去用忠诚去考验一个男人,女人也如此。欲望和诱惑太多,大家都是肉骨凡胎,俗人一个,没有通天的本事,也无法做到绝情断欲,自然,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濯吾缨,濯吾足,不及濯吾心。人总是这样,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办什么事,做什么人,不怪脆弱,无关虚幻,也不是入模子的需要,真的只是为了生存。那些说出视金钱如粪土类似话语的人,只能是亿万富翁,因为他们的确理解不了,难以维持基本生存是怎样的折磨与痛苦。
自己活成了父亲,还是父亲期待自己能活成自己,或许都有。无论如何,终归是做成了这样一场官梦,保护了自己最爱的家人。
先要活着,再去谈活着的意义。
先要骄傲,再去谈尊严的意义。
先要有能,再去谈自我的意义。
先要真实,再去谈真相的意义。
先要选择,再去谈代价的意义。
先要世俗,再去谈出世的意义。
先要隐痛,再去谈洒脱的意义。
先要庸俗,再去谈儒雅的意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浊,亦无鱼。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4
元旦无聊,经朋友介绍,《沧浪之水》很经典,因为我不太喜欢看那种长篇小说,看得累,很慢,费时间,所以很少看长篇小说,就看一些发牢骚式的杂文。朋友说她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说主人公很像我:犟,傻。所以,就凭这一点,我决定去看看,无论花多少时间。
读过《沧浪之水》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恍然大悟,接着的感觉就是早几年读过就好了,也就早一点了解到现实生活。不错,这是我的真实体会,我很难说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肯定和原来不一样。正如我的朋友所说,主人公池大为像我,太像我了:犟、傻,但他比我更犟,我比他更傻,所以,我会不喜欢变化前的池大为,也不喜欢变化后的池大为。
本书中的主人公池大为,经历一个人生的洗礼,在灵魂上经历了一个从最“崇高”到最“丑恶”的一个转变,但是这个崇高和丑恶在思想上确实是这样,但在现实的社会中呢?恰恰又应该反过来,也就是,池大为所说的崇高也许在现实的社会中也就是“丑恶”了,即池大为之前所坚持的原则;而池大为心中的丑恶在现实面前也就是“崇高”了,即池大为后来转变后的行为和想法。在现实面前,池大为屈服了,这才是人生存的根本。“人始终是人啊”。对于池大为前后的变化虽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
对于本书中将池大为和马垂章两个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曾经一度怀疑这是作者的自传。虽然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早已让我失望,尽管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心里准备,但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被震撼了,就像是在平静的心里炸起了一个惊雷,让我猛然间打了一个寒战,让我在黑暗的夜晚看到了一缕“光亮”、一丝带我走向“崇高”的光亮。
这本书,很多人推荐给刚毕业的学生看,不知道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我呢?赞成,是因为本书能让他们看清社会的本质,让他们尽早了解现实社会还是有一点好处的;反对,是因为,人的灵魂不应该过早的失去本质的东西。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5
简简单单的背景音乐使得这座海边城市显得更加安静。清脆的音符跳跃着,似清似浊的江水拍打着岸边的岩石,捧起一滴看着透亮的水滴,也许会想到苏轼的浪淘沙,似乎在告诉人们,人生就是一个故事。而读这个故事,就像在读一种人生。
江边是一个令人安静的地方,也是在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景象。每每故事的主人公被窘困的生活压迫得无法喘息,被异化的社会扭曲得难以忍受,被难以割舍的情感困扰得无所适从。这儿,是一个可以暂时停靠的地方。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生活状态的,忙忙碌碌,还有个可以散心的地方。
随着翻过的一页页,那些细致的心理描写真是棒极了。奋斗了三天,看完了阎真的《沧浪之水》,感慨万千,我甚至连做梦也能梦到书中的情节。
对于池大为的改变,我能够理解,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毕竟他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但是从心底来说,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我无法接受一个有正义感有思想的大好青年通过玩那些他最开始最为不耻的手段得到他需要的一切。人总是这样的矛盾着,我甚至能理解丁小槐,他也是生活的奴隶,即使是一条狗,也是被生活逼出来的。
良知和责任心是历代知识分子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也影响着我们还没有或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我们总以为自己长大了,但亲自尝到了跌倒的滋味才明白自己仍是个小孩。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梁志远就是这样的,最开始报到时与吴过的冲突,似乎预示着没有经过锻炼的他将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不懂规矩被耽搁了七八年,最美好的七八年。这段时间,使他继受到道德教育之后又接受到的来自社会的教育,使他由一个空有知识的清高的书生转变为能够看透社会的掌权者,使他由坚守理想 脱胎换骨成为完全放弃本来的座右铭。人还在,但人格不再了,被逼的。故事中的他又是很幸运的,但现实中会不会是这样,在此也不必考虑了,为了完整的典型的故事。他的成功,现实的成功,离不开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闻局长的外孙生病给了秦梅表现的机会,也给梁致远接近闻局长提供了最初的可能,匿名信事件使他得到了闻局长极大的信任,许小曼一次次的关键慷慨相助,使他在冰冷的时刻,体会到珍贵的温暖,而心如止水的罗清水带来的教诲则给了他受用一生的财富。
读整个故事伴随着一种莫名的熟悉的感觉,但给我震撼的是在结尾。得到了一切之后,生活还意味着什么,面对父亲,“风呜呜地从我的肩上吹过,掠过我,从过去吹向未来,在风的上面,群星闪烁,深不可测。”父亲始终没变,他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了。我不知道终日为生活奔波的人们还有谁会清闲地去探索。
我们应从中学到些什么吧。想到一种很受打击的情景,故事中提到的:那些人为了得到提拔去读博士,从报名到毕业只去考试然而却能通过,是不是很受打击?学习还有什么出路?起初的我们也会或多或少的像梁致远一样,但如此坚强的他都无法抵抗得了……闻局长的话似乎解释了我们的困惑:要么清高到底,成为一种境界:要么干脆放弃思想包袱,最怕的就是摇摆不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闻局长还告诉梁致远;无论任何时候家总是最重要的,不贪财你就不会出大的问题,不好色你就会省掉许多麻烦。我也懵懂的点点头,明白了吗?不知道。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我还没有决定用它洗头还是洗脚的资格,我仍然要努力。我还会想看星星,虽然看星星不能当饭吃。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6
今天推荐一本小说《沧浪之水》,小说虽不长,但是读完会让你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是一本描绘人性的官场小说,当时还不太理解王老师为啥推荐这本书,读完以后,才真正理解王老师的良苦用心。书短短两三百页,把主人公池大为在生活中的跌容起伏和官场中的辛酸荣辱讲述得酣畅淋滴。
池大为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蜕变成一个手段老辣的得志中年,虽然结局圆满,但却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精神折磨。
池大为遵从父亲遗志,把屈原、李白、曹雪芹等古代名士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经过研究,池大为发现这些古代名士有一个共同特点:生活落魄。于是他得出结论,伟大的人物都是贫穷的,也理应贫穷,因为他们是不属于追求世俗名利的人。
有了这种思想,他开始把自己的穷苦身份视为一种骄做的资本,他把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视为没有价格的“狗人”,把没有理想、自甘坠落的人视为没有追求的“猪人”。
有了这两个判断标准,池大为更加感受到无比自豪。他开始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因为其他人无一例外地都在攀附名利,既没有尊严,也没有骨气,简直无知至极。
相比之下,他感受只有自己的精神最崇高。他觉得自己活得有骨气,穷得有志气,哪儿也不输!谁不理解他,那就说明谁庸俗。
抱着这种师承古人且认定自己绝对正确的信念,池大为在学校经历了一些无伤痛痒的小风浪后,终于在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单位。
刚进单位,他就跟同事丁小槐杠上了。丁小槐可以说就是池大为眼中的“狗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龇牙咧嘴,想尽办法表现自己、巴结上级,丁点儿便宜都不会放过,屁大的风头都要抢一下。
对这种人,池大为自然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尤其加上单位一把手马厅长有意培养他,处处提携照顾,优越感油然而生,他更是把自己的孤傲清高看得比命重了。
出于一种自我实现的情怀,池大为不顾朋友甚至丁小槐的劝告,在无意间做了一系列杵逆马厅长的事,种下了祸根。
然而他却不以为然,虽然有女友的好言相劝,极力补台,但他还是认为自己天性就与权力圈无缘,他实在是看不惯圈子里面的嘴脸,他觉得这一切都那么可笑!他不愿为了自己的前途放弃自己做人的底线。
金钱、名利、地位,根本就不是他需要的!他只想做好自己的事,不想向这个世界妥协。
一切都是意料之中,池大为很快被下放到科研单位了,真正成了一个与权力绝缘的人。开始平淡的生活后,结婚生子,一切都是这么的自然,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家庭风暴即将上场了。
百依百顺的妻子董柳怀了孩子以后,挺着大肚子挤公车上班极为不便。为了给妻子换个近点的单位,池大为跑断了腿也没办成事,只能心痛地看着妻子受苦。
孩子快生的时候,要考虑丈母娘过来帮忙照顾孩子,正好单位有套二室的房子空了,合计着肯定自己能分上,尽快从筒子楼搬出来,可没想到又被丁小槐捷足先登。
找上级反映问题,结果被冷眼相对,这才反应过来,丁小槐已经是科长了,行政分比自己高。孩子生下来以后,一家四口被迫挤在一间房里,哪个衙门都不管,苦不堪言。
孩子出生的时候,池大为连手术费都凑不齐,只能跟自己最看不起的妹夫借。孩子生下来后,董柳就像换了个人,一切都要给孩子最好的,本来就拮据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偏偏就有丁小槐在旁边站着。池大为的儿子一转眼就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听说丁小槐的孩子上了最好的幼儿园,董柳多年来对池大为自命清高、不求上进的怨恨喷涌而出。
在一系列生活的重击下,池大为无法不正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了。在无处安放的清高面前,池大为痛定思痛,终于开始向这个世界妥协了,他开始主动去适应这个社会,去研究其中的规律,去学着掌握局面。
在一次人事斗争中,他及时博取了马厅长的信任,逐渐回到权力圈,随后的情节虽有波折,但却顺利得多。在马厅长的佑护下,池大为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升上了厅长的位置。
事后还有插曲,池大为升任厅长后,想锐意改革,痛除积弊,但最终发现自己面临的对手不是具体的问题,也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整个环境。最终,池大为放弃了自己的执念。
他终于发现,改变一个世界是那么的难,是那么的遥远,也许世界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只不过是自己无法适应而已。也许改变一个旧世界并不需要打破它,也许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不意味着就要排斥理想以外的世界。
一个人坚守高洁的志向,本身没有错,但若因此犯教条主义错误,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来要求全世界,则必然处处碰壁,最终害得自己无处安放,又何谈理想抱负的实现?
沧浪之水清时,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时,可以灌吾足。理想抱负与现实世界从来就不是隔绝的产物。脱离现实的理想抱负,往往很有吸引力,但却很有可能是慢性毒药,让人欲罢不能。
小草从石缝中冒尖,不会因为自己环境狭隘就拒绝生长。相反,恰恰是逼仄的空间更能体现出生命的顽强。
一棵树在成长至遮天蔽日之前,首先要完成不断成长的过程,一味抱怨自己的环境恶劣或养分不足,只能说明自身适应能力不足,一开始就注定了被淘汰的命运。
一个人的命运,终究是要随着社会的脉搏而起伏的。有理想,可敬;没有理想,可悲。但坚持理想的前提是,我们所持的理想不是空洞的,而是要有温度、接地气的。
假如有天下情怀,就要想想天下到底要什么,而不是自己要什么!天下苍生,存在就是规律,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破与不破,哪里是自己说的算的呢?我们宁愿相信,人可以有大胆说不的权力,但我们永远不支持以种种借口逃避现实的懦夫。
沧浪之水读后感篇7
我想趁着今天刚将此书读完,心里头还有些想法,有些能够分析清晰的思路,顺着来写一写自己的一些心得。
看完此书,感觉有一种被洗礼过的呆滞,我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没有想到书中的人情世故、官场云涌让我原有的价值观有一种震撼,我似乎觉得我所认为的,我所深信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徒有亮丽的光表,却丝毫没有窥视到内里的深邃。
书中的主角池大为从一个刚入机关的小人物到一厅之尊,中间历时了近xx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池大为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他的生活环境不断地在改变。一开始的清高和孤傲救世,在世俗的现实被磨得不见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世故的处世技巧和察言观色的行为作风,已至到手握重权时的官威架子。一个人的成长主观意志很重要,但是客观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时更是不可抗命的,不适应只有被人遗忘在角落,适应了抓住了就飞上枝头变凤凰了。这是人间的喜剧,也是人间的杯具。
我一口气就读完了这本书,一本强烈震撼了我心灵的书。我以为写得不是虚构的,活生生的现实。我不自主的将书中的一些细节跟我的经历过的现实联系,竟然发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场境。我想到以前那次去拜访公安局,接待的科员将我们领到他的领导办公室,泡茶斟茶,招呼好又跑回隔壁办公室拿了笔和笔记本坐在靠门口的椅子上做笔录,毕恭毕敬。我想到了平常办公室的工作生活,有时一对照,我竟是吓了一个寒战,感叹不已。人言可畏在书中和生活中都找到了活生生的例子。古人的智慧深远博大,已至能够影响中国几千年至今而放诸今天之四海,亦恰到好处。
每个人是有一把尺,在书中池大为看来是有的,在现实中的我更是有的。但是或许只限于今天。因为明天我的环境改变了我的尺可能也就改变了。道理是掌握在谁的手里,有时是不辩自明。有为青年还是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于细微处,在一行一动间不断审视自我,改变以往的不适的做法,时时提醒自己如何将话说好,如何将事做对,如何与人处好,如何把握机会,如何提升自己的真本事,如何提高自己的形象和威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彼得兔读后感7篇
★ 猫士兵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