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心得体会

1942电影的观后感7篇

观后感是我们与他人分享电影观影体验的重要方式,通过写观后感,我能够更好地表达对电影的喜爱和欣赏之情,以下是久久美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942电影的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1942电影的观后感7篇

1942电影的观后感篇1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来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非常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考虑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考虑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考虑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电影的观后感篇2

?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们瓜分了。

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这是我的第一条观后感。

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

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1942电影的观后感篇3

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又看了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历史一再重演.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是何其脆弱.不管是地震还是灾荒面前,人性毕露.求生是最首要的.灾难很可拍,更可怕的是人性堕落,《1942》敌机刚刚轰炸,尸横遍野,自己的军人就抢车抢粮.为了生存,人象动物一样撕咬,甚至人吃人.我喜欢《钢琴师》,犹太钢琴师象老鼠一样躲藏,始终没有丧失对音乐的热爱,不能发出声响,他用手悬空弹奏.音乐甚至感染了敌人军官,帮助钢琴师逃脱.《肖申克救赎》不只是讲述一个被误判的杀人犯越狱的事件,是一种救赎.肖申克用广播播放音乐给犯人听,在监狱设立图书馆.思想的自由,让肖申克很充实.他用他的智慧创造了奇迹.

在灾难面前,是自我救赎还是群体堕落?一个懂得自我救赎的民族,也不会频繁地陷入天灾加人祸的深渊.落后要挨打.小时候以为抗日战争是靠我们扒火车炸桥梁的游击战取胜的,后来才知道是成千上万的中国正面作战部队,用热血和身躯顽强抵抗,还有国外盟军帮助,才取得胜利的.《1942》说出了我们早已经知道的真相.缅甸战役遗骨向蒋委员长含泪敬礼,我忍不住哭了.还原历史真相,是民族自我救赎的第一步.吸取教训,那么多生命换来的教训,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是更重要的一步.看看曾经我们的敌人日本,二战后的崛起,大地震之后的次序井然,多么可怕又可敬的敌人.我们中华民族不该敲响警钟吗?

1942电影的观后感篇4

昨日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状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军队拦下,赶了回去。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我悟在怀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悲哀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些都说明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名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政府迫于压力向河南发放救济粮。,只为自我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残暴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手无寸铁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之后又用机枪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之后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剑刺穿喉咙之画面实在残忍至极,试问日本人心中到底还有良知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一刚故事,日本占领南京后,两名军官比赛杀人,不分胜负,又继续比赛,可见他们已经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我想引用蒋鼎文的一句台词:“国家贫弱才会挨打。”如今我们这一代更就应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读书,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资源等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

1942电影的观后感篇5

这个五一假期看了一不叫1942的电影。1942的情节平时听多了,这次是真正去看。内容大概是:

在国民党政府无视饥荒造成的大面积灾害和人员死亡的背景下,遭慌的地方人们选择举家出门逃荒,壮观的人流就开始漫长的从河南逃往陕西的路,路上很多人都饿死了。老东家一家和瞎鹿一家在人流中相遇并肩走上逃荒路。期间还遇上了日本军轰炸。最后两家的亲人是死的死、卖的卖,只剩下了老东家和小孙子到了往陕西的火车上,结果还在一阵枪林弹雨中闷死了小孙子。老东家伤心至极,不知道自己这究竟是在干什么。逃荒本来是想救全家,未料反倒把大家害死了,所以他决定逆着人流往回走,想死的离家近一点。路上遇到了一个全家也都死了的小女孩,二人一同走向回家的路。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做的最多的就是比较现在的生活,发现,自己真的是太幸福了。看到长满虫发霉的面包,看到饥饿要去卖人的情节,心中有说不出的心酸。当时的社会是有多黑暗,国民政府当时绝对不缺人手,但他们只把百姓看作是草芥,还要收粮。卖儿卖女卖老婆,唉!人间的悲哀啊。同事人为什么官员们就能随心所欲,而普通百姓一个一个地在饥饿中死在路边。人吃人,甚至是狗吃人比比皆是。一个人当时只值一点米!

在这部电影中看出了很多事实。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腐败了,侵略者在国土上肆意践踏,本国政府又在不断剥削,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是一点没错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知道使用了多少血汗来铸造的。难道我们就好意思虚度年华?享受前人的成果而不去努力。

最后出现的一幕老东家收养了失去家庭的女孩,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不分彼此得去关爱对方。那种黑暗的世界才会出现曙光。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没有差距,若当时的政府明白这一点,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外人所侵略,如果当时的难民们明白这一点。那么卖人吃人的事情也就不会这样发生。应该醒悟了我们。我们现在的社会何尝不是存在很多的冷漠,欺骗,不信任。当人们见到老人摔倒不敢去扶,当某人帮住别人捉小偷还要找人证明偷东西的不是他。就证明这个社会是不和谐的。我们还是要互相关爱起来。把正能量传递下去

这部电影令人感概太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太多太多。关爱别人先从自己做起。

1942电影的观后感篇6

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而那段于1942发生的历史,也曾仅是一段模糊的听闻。但那年,却是战争的一年,是饥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影片《1942》,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令我们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诉了一个小小的家庭的经历,老东家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万贯家财,可却因为避灾被迫逃离了家乡。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儿的离世,粮食的被毁,以及被迫卖掉女儿……种种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这场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影,不算太长,却意义深远。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他们颠沛流离,他们有着对食物,对和平的渴望。

他们为了食物,投靠了日军。可那真是他们所想的吗?他们也是中国人啊!他们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可当时的政府,号称要打仗抢回领土,非但没帮他们,反而剥削他们那点儿可怜的残粮。可最终呢?土地被抢,民众饿死。

在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母亲饿死的小女孤儿,从此,他们相依为命……

看完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一年的灾荒,却因战争,成了愈来愈深的问题。可这是有能力改变的呀!可最后,还是一名外国记者站了出来。中国的人都不理中国事了吗?

历史是真实的,是无奈的,是辛酸的。那时候,离现在是多么的遥远,又像是历历在目。这,是一笔血红的历史,多少人死于在这1942!尘封的历史,却是无言的诉说……

1942电影的观后感篇7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t;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感动的电影作文5篇

最难忘的电影作文8篇

最难忘的电影作文5篇

去看电影的作文5篇

对电影的心得体会8篇

微电影的工作计划8篇

看完电影的心得体会6篇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心得体会8篇

电影院年终人工作总结7篇

老师好电影心得体会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912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