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主题是作文观点的依托,只有贴合主题才能使作文观点更加明确,作文是培养我们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思考的有效途径,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我风俗的作文600字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风俗的作文600字篇1
春节快要到了,爸爸忽然给了我和妈妈一个惊喜,他拿回了三张回老家的火车票。本来说好哪也不去的,太让人兴奋了。我们匆忙地收拾完行李坐上了火车,我快乐的象一只放飞的小鸟。
北方的新年和南方大不一样,一下车,到处可以看到巨大得烟花在天空绽放,我的眼睛都有些应接不暇了,还有那些大的地雷炮发出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响声,天空都被照亮了。爸爸也给我买了许多的花炮,我奔跑在广场上,放着我从没玩过的花炮。大家互相欣赏着各自的烟花,每个人都兴奋地笑着,欢呼着。忽然,我看见远处天空有个红红得圆点,还会动,“那是什么”我尖叫着问爸爸,爸爸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呢?飞机,不像。是烟花,不会。难道是ufo。这一现象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忽然,又发现两个红点,我和爸爸妈妈还在争论着,这时,看到广场前面有很多人聚集在那里,有几个人把一个红色的灯笼放上了天,原来我们看到的小圆点是这灯笼啊!我们在旁边不远处买到了这种灯笼,还是个专利发明。卖灯的告诉我们这是许愿灯,是用一种薄薄的棉纸做成的椭圆形的灯笼,下面是由几根铁丝围成的,中间放着一块方蜡。我拿起笔在灯笼上面写下:祝愿我们全家平安幸福。我还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太兴奋了,不知道要写什么?最后,爸爸点燃方蜡,我们合力托起那盏写着我的祝福的大灯笼,等待着,方蜡越烧越旺,这时,灯慢慢地离开了我们双手,它飘起来了,哇,太神奇了,我欢呼着,追赶着,它乘着风越飞越高,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星空中。它放飞了我们的祝福,也放飞了我们的愿望。
我风俗的作文600字篇2
年是中国的大节,这就好比西方的圣诞节一样,很隆重;过年也是中国人的大日子,这一天喜庆,每一个人都喜气洋洋的,热闹极了。
爸爸说,这几年的年味淡了,城里的年味比农村的更淡了。而我们,则是每年都要回蜀河老家过年的。虽然在哪儿过年都一样,可在老家确实是自由了许多。
今年过年奶奶没有买给我玩的鞭炮,这是爸爸的要求,也是我的要求。一来放炮污染环境,二是放炮很危险,三是害怕我放炮又弄坏了家里的东西。这一点例子很多,比如前年我在门前的大院子里放炮,觉得无趣,便在点燃的炮上放一个一次性杯子,鞭炮突然爆开,一次性杯子便被炸得四分五裂,最后散落一地。可在高兴之余,迎来的却是一顿批评,原因一是太危险,二是我几乎把家里三分之二的`纸杯都给炸没了。
当然,过年时,大人们总是少不了要放炮的,他们总会在大院里把长长的大型鞭炮摆在门前,礼花放在中央,两个人联手一起点燃,我和妈妈则躲在屋里捂着耳朵,大叫着“新年快乐”。虽然今年过年几天一直在下雨,可寒冷的空气也挡不住轰隆的炮声和绚烂的烟花,一阵阵暖意和新年的祝福便在空中飘散开来……
贴春联也是过年的一个大任务。今年的春联是爸爸、妈妈和我共同动手贴的,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写着“天地岁岁赐吉祥,福门年年走鸿运”的春联便映入眼帘了。
遗憾的是,我们大年初二就回到了旬阳,因为爸爸要上班,这都是可恶的新冠状病毒惹的祸,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不得不“居家隔离”了。
这个年,惟愿中国安好,世界安好。
我风俗的作文600字篇3
鼠年到,鼠年到,换新衣,穿新袄,这不我穿上了新衣服,我们家的门也要该换上新衣装了。
今天一大早,兴奋的我就早早起床了,因为要贴我自己写的对联了,手里捏着我写的对联搬着个大椅子走到入户门外面,我站在大椅子上,用湿毛巾把门的上下左右都擦试了一遍,以门框为准高度,我从妈妈手里接来对联的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和剪短的透明胶带,先把透明胶带粘上对联的上端,然后再固定在门框的左上边,在门框的最高度铺平透明胶带,不能歪,也不能不跟门框对齐,铺平胶带固定在门框上,对联的.最下面用透明胶带也要固定好。贴下联也是同样,先把透明胶带粘住对联上段有3厘米的宽度,然后跟门框对齐,跟左上联对齐,铺平固定胶带后,在对联最下面也用透明胶带固定牢在门框上。贴横联时稍微有点困难,因为我的个子不高,门头的高度我需要踮起脚,我站在大椅子上吃力地立起双脚,把横联放在门头的中间,用手指把提前粘好透明胶带左右铺平固定在门头的框上。贴完对联后,我把大大的红色“福”字倒贴在入户门的正中央,看着由我给入户门焕然一新鲜艳的红色新装,身体累心里确美滋滋的。
新年新景象,我们家楼道里的叔叔阿姨们,家家户户都给他们的入户门换上了红色新装,整个楼道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气。
我风俗的作文600字篇4
现在,已经临近了除夕,春节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城市间喜气洋洋,充满了欢声笑语。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的新儿童,我们正处于有福享,没苦吃的时代:天天穿新衣服,就像天天都是春节过节一样,从来不会因为没有新衣服穿而过不了年而发愁过,而从来不会因为好不容易有了一件新衣服穿就高兴地欢蹦乱跳,令我们发愁的是买不到“阿迪达斯”、“耐克”、“李宁”等名牌的'衣服春节而被有这些一副春节的同学取笑,而能够令我们高兴得欢蹦乱跳的却是春节收到一份有一份的红包、压岁钱。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在我们的上一辈,他们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没有“阿迪达斯”、“李宁”、“耐克”,没有红包、压岁钱,他们的年,是怎么过的呢?
是的,比我们年长一辈的长辈,他们的童年的确没有那些所谓是名牌的衣服,裤子和鞋子,也没有再低档些的服装,他们只有布衣服、棉布裤、破布鞋,但这些在他们的眼中,却也是一种“名牌”,这是只有他们在特殊的日子里才能得到的享受。
现在,我们春节是一边吃着大鱼大肉,咪着小酒,喝着饮料,一边对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而二十、三十年前,我们的父母也是坐在大圆桌上,也是一家老小,但是,他们没有大鱼大肉,也没有洋酒、饮料,他们只有鸡蛋,只有一些小菜,就已经满足了。而我们呢?我们却在处处都要挑三拣四,说这个不好吃,又说那个不和自己的胃口,从来不帮父母们省事儿。
听过父母们儿童时代的孩子们,难道,我们不应该帮父母们省心,省事儿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吗?
我风俗的作文600字篇5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