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美篇网 >工作方案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8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背景和需求,以及课程的要求,教师应该定期评估和调整教案,以确保其适切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久久美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上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8篇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基本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课后习题:要求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练习。

1.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xx少得多,可能是( );

3270 4819 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 874 594

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以先判断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2.找规律填数。

(1)20xx 2090 20xx ( ) ( )

(2)1200 1100 1000 ( ) ( )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3.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5. 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总结:

比较分数大小: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代数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1028+998= 20xx-619= 1830= 96060= 0.37+0.73=

1.4-0.5= 0.30.04= 80.01= 2.29229= 82+62=

+ = 20-1 = = 1 = 9.1 =

0 = 12.2+8%= 812.5%= 50%= 1010%=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00-(287+365) 71799+717 20xx-172832

88434+1721 1593-[(4419+44)5] 125208050

139+159+179 1040.25 0.32+11.7+4.68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学六年级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第九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学生教难准确地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表述其意义的一些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教材通过除法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特征,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认识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并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做好铺垫

1、拍节奏游戏

师:(板书:︱×××︱这个节拍你们能拍出来吗?

(学生一起齐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呢?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

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

生:要拍无数次。

师:象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另外,已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2、找规律,猜图形。

运用抽拉教具,一次出现两个圆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

⑴ 当逐个出现至第七个图形,即第三组的第一个圆圈后,提问:

师:谁能猜到下面一个是什么图形吗?

生:下面一个图形是“○”。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的呢?

生:因为这幅图形的.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每组都有三个图形,前面两个是圆,后面一个是三角,而且是按照这样的规律重复地出项的,所以这个图形应该是第三组的第二个图形,当然是“圆形”。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教师接着演示,让学生猜出图形)

⑵ 出示完第12个图形,当学生猜出下面一个是“圆”时,出现了“……”。

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后面有很多组前面两个圆,后面一个三角,这样的图形。

师:对的。也就是说,这幅图形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图形中有多少组这样的图象呢?

生:很多组,无数组。

(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

?采用从直观到半抽象的方法去认识新的概念,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

二、进行新课

?? 循环小数

1、组织学生用竖式计算一道题(出示32÷6),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商有什么

特点?

生:我发现这道除法题除不尽,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为什么会重复出现“3”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2”了,所以……。

师:这么说,32÷6的商里有多少个“3”呢?

生:有无数个“3”。

师:既然是有无数个,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我认为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无数个“3”。

(板书:32÷3=5.33 ……)

2、出示2.7÷11,让学生除到商是五位小数时停笔。

师:想一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

生:商里会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4”和“5”。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5”和“6”,所以商就会重复出现“4”和“5”。

师: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呢?继续除除看。

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商。

生:2.7÷11等于0.24545等等。

师:“等等”用什么符号表示?能不能不写省略号?为什么?

生:不能不写省略号。因为只有写上省略号,才能表示商后面还有很多45。

师:(出示下面一组题)能说出省略号表示的意思吗?

2÷9=0.222 ……

5÷12=0.4166 ……

9÷55=0.16363 ……

?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认识循环小数,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数相除出现循环小数时商和余数的规律。这就重视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3、概括。

师:象这些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循环小数”?

生:一个小数,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生:一个小数,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生: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注:画横线部分,是教师逐步板书内容】

师:你们认为哪些同学说的最好?最请同学们看看书上写的与×××同学刚才说的还有什么不同?

生:书上多了“小数部分”这几个字。

师:书上为什么要强调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呢?

生:这就是说循环小数是从“小数部分”而不是从整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段地重复出现。

4、判断。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小黑板出示)

0.999 ……

5.02727 ……

6.416416 ……

3.21212121

3.1415926 ……

0.547745 ……

学生判断后,教师组织讨论。

⑴ 师:3.21212121师循环小数吗?

生:不是。

师:小数部分的“21”这两个数字不是依次重复出现三次吗?为什么不是循环小数呢?

生:虽然“21”重复地出现了三次,但没有“不断地”重复出现,所以它不是循环小数,它是有限小数。

⑵ 师:3.1415926 ……是无限小数吗?

生:是。

师:是循环小数吗?为什么?

生:因为小数部分没有出现一个或几个相同的数字,所以……。

⑶ 师:在0.547745 ……这个小数中,“5”、“4”、“7”这三个数字已重复出现两次,它是不是循环小数呢?为什么?

生:虽然“5”、“4”、“7”这三个数字重复地出现,但没有依次地重复出现,所以它也不是循环小数。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加深学生认识循环小数。这种抽象的文字概念,学生并不能靠读几遍就理解的,要联系实际,逐字逐句地讨论它的意义。】

?? 循环节

师:(指板)“5.333 ……”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哪一个?(3)

在“0.24545 ……”中依次不断出现的数字是哪几个?”(4、5)在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有个名字:我们把它叫做循环节。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循环节呢?请你找出以上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教师指数,学生回答)

(当教师指第⑷小题时)

生:这个数的循环节是“21”。

师:对吗?

生:不对,因为这个数不是循环小数,所以它没有循环节。

师:对的,循环节只有在循环小数里才出现,如果不是循环小数也就没有循环节。

?? 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1、讲解。

师:循环小数一般的写法是把循环节写出两边或者三遍,然后写上省略号。

不过这样写比较麻烦,简便写法是只写出一个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各记一个小圆点,这个点叫做循环点。例如:0.245。读作:零点二四五,四五循环。

2、练习。

⑴ 写出 5.33 ……的简便写法。

⑵ 写出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 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1、引导

师:比较一下:“3.67”和“3.267”这两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的位置有什么不

同?

生:“3.67”的循环节是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就开始的;而“3.267”的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

师:这是两种不同的循环小数,我们给它们分别起上名字,请看课本。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篇3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公平,而按照学生人数的比来分橘子比较合理,将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节课,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探讨中来。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励他们实际分配,并做好分配的记录,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有了上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在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进行分配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在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组织他们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

(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

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东西,放在口袋里呢,这东西大家平时都玩过,还挺熟悉的,四四方方的,猜猜看是什么?(学生猜)

2、还是让老师给你点提示吧!

课件逐句出示:买来方方一小盒,用时却有几十张,红黑兄弟各一半,还有一对“双胞胎”。

3、现在知道是什么了吧!课件出示:扑 克牌

(设计说明:通过一则小小的谜语导入新课,与之后的新授的比赛巧妙衔接,以扑 克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数学问题就跟扑 克牌有关。你们都知道扑 克牌有四种花色,而每一种花色都有13张。(课件出示)a,2,3,4,5,6,7,8,9,10,j,q,k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比例,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从这13个数字中选择你所需要的数字来写出一个比例。

2、学生汇报写出的比例并说明理由。

3、们都是选择4个数字来组成比例。那你们想知道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什么名字呢?(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预习课本43页最后两段(师出示课件预习提纲)。(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就学生汇报的比例,找出内项与外项。

(设计说明:通过一个写比例的小活动,一是复习了比例的意义,二是教学了内项与外项。)

(二)在刚才同学们写比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脑子转得可真快,王老师想跟你们比一比,比谁能更快地按要求写出比例。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敢)

1、那我们就开始吧,请同学们先看“冠军攻略”(比赛规则)

课件出示:

冠军攻略

参赛者:王老师,全班同学

规则:迅速判断由电脑随机抽取出来的4张牌面上的数学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请写下来。(至少写两个)(完成的可先举手示意)

2、第一轮:6、8、9、12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并由学生验证,得出老师胜)

第二轮:3、5、4、8

(老师比学生提前判断出不能组成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第三轮:4、8、6、3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

(设计说明:由扑 克牌引出三轮比赛,设计都由老师胜出,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厉害,这么快地写出8个比例,借此激发学生探究。)

3、同学们一定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地判断出这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并能很快地写出比例,其中有什么奥秘?其实老师是有冠军秘籍的,而秘密就藏在这些比例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所写的比例的内项与外项,小组交流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验证,课件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字母公式”

5、师讲解如何很快的判断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说明: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看样子,同学们对新知掌握的不错,愿意接受挑战吗?

(三)练习运用。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2、如果把2.4:1.6=60:40,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你会写吗?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指出:2.4与40的乘积等于1.6与60的乘积。

三、课堂巩固,练习提升

1、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4:21和6:9(2)3/4:1/10和15/2:1

(3)9:12和12:15 (4)1.4:2和7:10

2、把图a按比例放大得到图b,按比例缩小得到图c。根据图中的数据组成比例。(课本46页第3题)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15=4/51.5:3=():3.448:()=3.6:9

四、实践活动题

8:a=b:1.5,那么a和b可能是()和()

如果a是小数,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如果a-b=1,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如果a+b=7,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设计说明: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篇5

第八课时: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19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五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

(2)梨的筐数的 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白羊只数的 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 。

3.教师给上面的第2题每个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再要求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解答。

(1)有40筐苹果,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 )

(2)梨的筐数是 和苹果的筐数相等,有40筐。( )

(3)有40只白羊,白羊的只数的 等于黑羊的只数。( )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 ,有40只黑羊。( )

二、新授。

1.出示例3。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指名读题,说也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线段图。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学生回答: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引导回答:

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3份,再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从已知条件或从问题分析,说出要求小新储蓄的钱数,必须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因此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①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 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②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5的 是多少,所以也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把上面的分上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该怎样列

(元)

(4)检验,写答语。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下的“做一做”,先画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后,进行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3.小结。

从上面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看,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6、7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解答这类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五的第8~10题。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联系

四、作业

1、口答(幻灯出示两道除法到分数,两道分数到除法的换算题)

引入新课

2、出示两道文字题

(!)3千米是5千米的几分之几?

(2)8吨是4吨的几倍?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两种类型同意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1、学生用十分钟自习书本52到53页

2、问:通过自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3、小组内互相说,解决问题。

4、教师请个别同学说,然后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5、幻灯出示例1、例2,让学生解答,以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6、说明相关注意点。如:单位、比值、名称、写法、读法......

1、书本53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1、2

练习十二3、4、5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xx=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推荐7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

六年级数学年级组工作计划7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7篇

数学六年级心得体会7篇

七年级上数学工作总结推荐8篇

六年级数学个人总结7篇

五年级上数学工作总结优质8篇

2023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7篇

九年级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655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