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详细地设计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度,具有清晰结构的教案能让教师在授课时更加从容不迫,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空气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空气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有;空气能流动。
材料准备:
透明塑料袋若干个、积木玩具、每人一组图标和一张记录卡、铅笔、牙签、小棍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问:它有什么用呀?(装东西用)
2、老师演示用袋子装苹果或玩具,让幼儿说出瘪袋子变鼓,并透过袋子可以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是什么。
3、老师变魔术:不装东西,也能让袋子变鼓(装空气,不要让幼儿看见)
4、幼儿尝试变魔术:不装东西,让袋子变鼓。提问:什么原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出"空气"这个概念)
二、幼儿用塑料袋捉空气,证明空气到处都有。
1、幼儿在教室里捉到了空气,猜一猜,在幼儿园什么地方还有空气,你能捉住它吗。
幼儿边说,教师边展示图标贴在黑板上。(如果幼儿说园以外地方,教师可引导幼儿下次去那些地方试试)
2、幼儿拿着袋子去图标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气,捉到后把图标贴在记录纸上,从而验证空气到处都有。
3、幼儿按图标逐一实验后,把幼儿的记录卡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小结。
这个空气朋友真淘气,它到处都藏,可是小朋友们可聪明了,把它们从水房、厕所、楼道……都找出来了,空气到处都有,有的小朋友还说在公园里,在家里等许多地方都有空气,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朋友找到。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我们的好朋友空气说:"小朋友真聪明,我藏哪你们都能把我找到,你们把我装在袋子里,我可闷得慌了,我想出去亲亲你们的小脸蛋,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小朋友想想,你们不把袋子口打开,怎样才能让我(空气)流出来亲亲你们呀?"(让幼儿先猜用什么办法)
提示:用准备好的牙签、铅笔、小棍等帮忙,在袋子上扎个眼,然后把眼对准脸,就可以感觉到空气流出来了。
四、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小朋友见过什么东西开始是瘪的,后来充上空气,就变鼓了?(皮球、充气玩具、轮胎等)
2、教师给瘪皮球打气。
3、幼儿到户外玩吹气球的游戏。
一、学情分析
本次活动选取的是离我们生活最近,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空气。空气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这更不会引起幼儿的注意,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借助一系列的科学小实验,让幼儿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重要用途,树立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而大班的幼儿对空气有一些零星的认识,且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动手、动脑能力比中小班的幼儿提高了很多,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学习本节课的主题,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特征以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通过对实验器材的观察和操作,产生探索空气的兴趣。
3、从小实验中感受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掌握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特征;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难点:在理解空气可以帮助燃烧时,需要进过三个实验步骤来完成才能阐释清楚。
四、活动准备
塑料袋若干、杯子、水、蜡烛、打火机、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出活动主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这位好朋友躲在了袋子里,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看看它、摸摸它、闻闻它。
(老师提前准备好一个充满空气的袋子,让小朋友都有机会来摸摸、看看、闻闻)
2、你能看到袋子里的朋友吗?能摸到吗?闻一闻,它有气味吗?
(老师引导小朋友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3、今天来到我们教师的朋友就是-------空气,它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家伙。
(老师总结上一环节中幼儿的观察结果,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空气)
(二)、进行小试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学习空气的基本特征
1、今天啊,我们要学习的是空气,可是我们看不见它、摸不到它、也闻不出它的味道,那它究竟在哪里呢?老师请聪明的小朋友帮老师找找空气。
(给小朋友每人发一个塑料袋,让他们自由的去寻找空气,提示他们可以到室内、室外、走廊等地方去找)
2、有没有小朋友找到了空气?告诉大家你们刚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气?
3、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问不到的气体,所以小朋友们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
(三)、进行小试验,认识空气的作用
1、接下来了,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请小朋友都挣大眼睛观察了。
(老师点燃一支蜡烛,燃烧稳定后用杯子罩住。)
2、杯子里的蜡烛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小朋友猜一猜
(待杯子里的蜡烛熄灭后,请小朋友大胆的猜想原因。小朋友可能会猜出风吹灭、烧完了这样的答案)
3、有小朋友认为是蜡烛烧完了,老师先请大家看一看,蜡烛有没有烧完。
(给幼儿展示并没有烧完的蜡烛)
4、还有小朋友认为,是风把蜡烛吹灭了,老师请小朋友来试试能不能把杯子里的蜡烛吹灭。
(点燃一支蜡烛,用杯子罩住,请小朋友吹一吹)
5、我们通过了两个小实验,知道了蜡烛不是被风吹灭的,也不是因为烧完了。老师要告诉大家,是空气在帮助蜡烛燃烧。
(老师再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用杯子罩住,一支不采取措施,引导幼儿观察两支蜡烛的区别)
6、杯子里只有一点空气,空气用完了蜡烛就不能再燃烧了,没有被杯子罩住的蜡烛可以用很多很多的空气,所以不会熄灭。
(老师小结:空气可以帮助蜡烛燃烧)
7、空气不仅可以帮助蜡烛燃烧,空气还可以帮助我们人类生活呢,现在,请小朋友捏住自己的口鼻子感受一下,然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8、空气的作用可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蜡烛燃烧,我们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空气,有了空气我们才能呼吸。
(老师小结这个环节中空气两个大的用途)
(四)、讨论与小结,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可是却充满的我们周围,我们离不开空气,所以呢,我们要保护好周围的空气,不能乱扔垃圾、不能随地吐痰。
(老师对今天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渗透一些环保教育)
认识空气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杯子、塑料袋、小降落伞、扇子、纸片。每组一套:盛有水的水槽、杯子、砖头。
学生准备:每人一个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找空气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但它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找一找空气。
实验??
拿一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杯子里装了什么东西,会有学生说:“杯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是空的。”
把“空”玻璃杯倒扣在水槽里。
让学生观察:当玻璃杯一歪时,杯口发生了什么现象?(许多气泡从“空”杯子里跑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空杯子里怎么会有气泡跑出来?”
指导学生认识:空杯子里并不空,杯子里面有空气。
实验二
提问:谁能用桌上的塑料袋再做个实验,来证明我们教室里有空气?
实验:学生用塑料袋“兜捕”空气,并用手压装满空气的塑料袋。
小结:瘪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是因为它被教室中的空气充满了。
实验三
提问:谁能做个实验证明砖头里也有空气?
实验:学生把砖头放入水槽中,从砖头里有许多气泡跑出来。
小结:在砖头的孔隙里有空气。
讲述:证明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的实验还有很多,例如,用手绢做“降落伞”从空中落下时,空气能把“降落伞”撑得鼓鼓的。搧扇子时,头发会飘动,脸上会有空气拂过去的感觉。(教师可边讲边演示这两个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1)认识空气是气体。
提问: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然后把袋口打开,用手挤压袋,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讨论:塑料袋瘪了,空气跑了。
提问:点燃一枝蚊香,观察它的烟如何飞散?
学生讨论:烟向四面八方飞散。
讲解:这两个问题都说明,空气会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2)认识空气是无色、透明的。
提问:大家用眼睛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水是没有颜色的,空气呢?
学生讨论。
板书:没有颜色。
提问:大家能通过空气看到前面的黑板和我吗?这说明空气是怎样的?
把筷子放在水里,可以看见筷子,隔着空气能看见黑板,想一想空气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
板书:透明。
(3)认识空气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提问:大家再用鼻闻、舌尝的方法观察空气的气味和味道?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4)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气体,又做了上面“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谁能综合起来说一说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巩固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知道了在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找到它。我们还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大家在书中的横线上填写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认识空气的教案篇3
一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让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醒幼儿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幼儿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 活动准备:
塑料袋,冲气玩具,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等。
三 活动过程:
1、幼儿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幼儿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冲气玩具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 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1)让幼儿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 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 蜡烛燃烧时间短。
3实验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2、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四)幼儿集体讨论。 (1、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请各组轮流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五)教师小结: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
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结合幼儿的接受能力,老师简单讲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的危害,教育 幼儿要将卫生,保护环境,让空气保持清新。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是个难点。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认识空气的教案篇4
设计意图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引出空气)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
(1)教师演示
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第一次纸巾没有湿,第二次纸巾又湿了呢?
(2)幼儿操作
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3)教师演示
把纸巾换成手帕,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手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4)幼儿操作
同样分开,让幼儿操作把纸巾换成手帕的实验。
教师小结:杯子里的纸巾和手帕会湿跟材料无关,都是因为空气的.关系,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
3.活动结束
教师请幼儿简单说明自己理解的空气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师:老师刚刚观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来移去到最后纸巾也没有湿,鼓励这位小朋友还发现空气另外的神奇之处。
师:(实验结束)大家看到空气的神奇的地方了吗?老师把实验的工具放在区域活动里,想做这个实验的小朋友可以取来做。
活动总结
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我对本节课总结如下:
1.幼儿求知欲望较强,积极性高。儿童对空气和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整个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
2.注重安全,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的预知工作不够全面,教师未考虑到孩子们也喜欢玩水,场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师共同协助。
认识空气的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幼儿做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提高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吸盘、吸力球、
2包装盒、吸管、
3玻璃杯、纸板、
4碗、蜡烛
教学过程:
1玩吸盘、吸力球
1)教师提出问题:吸力球如何粘在吸盘上?
2)幼儿动手操作将吸力球粘在吸盘上。
2玩果汁纸盒
幼儿向纸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纸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3用玻璃杯、纸板做实验
请幼儿把玻璃杯中装满水,然后用一块纸板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4做实验:水面升高了
教师在碗中立一根点燃的蜡烛,然后倒入少量水,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
请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
幼儿:水面升高了
使幼儿知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总结:
通过活动,幼儿知道空气的力量,感知在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存在。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认识空气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孔不入等特点。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对人、动植物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活动准备:气球、清水1盆、塑料水瓶、针筒、小砖块、吹气胡子、乒乓球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气球)
2.气球里面有东西吗?
3.对准幼儿的脸,边放边问:感觉有东西出来吗?(有)能看见它吗?(不能)抓得到吗?(不能)闻到味道了吗?(没有)
4.小结:原来气球里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到、摸不着的气体。
二、感知空气的无孔不入
1.空间中有空气
(1)气球里有空气,那么我们的活动室里会有空气吗?
(2)我们用塑料袋到活动室的各个地方装一下,大家分开找,找好后捏紧袋口,回到座位上。
(3)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空气?
(4)小结:活动室的各个地方都有空气,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它们里面会有空气吗?(幼儿猜测)
2.物体中有空气
(1)介绍三组实验
这是什么(可乐瓶),它的上面有一个纸套,像个小火箭,玩的时候双手用力拍打小瓶子,看看火箭会有什么变化?
它是什么(针筒)玩的时候连续地推动针筒,看看乒乓球有什么变化?
这个玩具很好玩,等会拿一个纸嘴套在上面,对准吹气口吹气,看看胡子有什么变化?用完的吹嘴放在蓝色盒子里。
游戏很好玩,玩好一个游戏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等会听到小铃声请你们把材料放在桌上再回到座位上。
(2)交流
a.在玩火箭发射时你发现小火箭怎么样了?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b.玩乒乓球游戏时推动针筒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c.吹胡子游戏中胡子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小结:原来一些东西里有空气,连身体里也藏着空气。猜猜这块小砖块里有空气吗?(幼儿猜测)
(3)空气的无孔不入
a.小砖块按到水中,水里有什么变化?(空气从砖块里跑出来,原来砖块里也有空气)
b.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东西里空气都可以跑进去。在生活中,空气还会用在什么地方呢?
(4)空气的运用
a.幼儿自由讲述
b.(出示幻灯),看看空气藏在哪里?
三、空气的作用
(1)我们周围都有空气,如果捂住口鼻,会怎么样?(人离不空气)
(2)还有谁也离不空气?(植物、动物离不开空气)(看幻灯)
小结:我们呼吸需要空气,连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它,所以有生命的东西都离不开它;而且新鲜的空气更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一起到大树下去呼吸新鲜空气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