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写一份教案,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和引导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习的志向。
重点难点:
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
一、知识扩充
(师出示中国五大银行行标。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 20xx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 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 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 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 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习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 = 本金 × 时间 × 利率。)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公式,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存入银行的1000元,整存整取5年,年利率3.6%,到期时可获利息多少元?
生: 1000 × 3.6% ×5 = 180 元。
师: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20xx年。(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1-20%)。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空间,让学生从实践中概括公式,在合作中分享自己与他人思考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
效果预测: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得出利息及税后利息的公式,并因为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知识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深化练习
1.奉献。
五年一班的张华同学在20xx年1月1日把积攒的12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二年,年利率2.7%。她准备把到期后的税后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到期时她可捐钱多少元?
2.理财。
你有压岁钱吗?以小组为单位核算一下,如果把这些钱存起来,你们想怎样存?会得多少税后利息?你们准备怎么使用?
3.帮助。
李大爷认识到了存款的益处,所以决定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银行5年,面对“国债3.6%”、“定期3.6%”、“活期0.72%”三种选择,他该怎么办呢?你能按获得利润的多少为李大爷提个合理化建议吗?
4.介绍小知识。(教育储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设计的三组生活习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效果预测:学生喜欢智慧的挑战,对学以致用有很强的能动性,所以他们一定会用智慧的眼光解决习题中的生活问题,同时在教育储蓄的感召下,进一步感悟党和人民的期望,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篇3
设计说明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百分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引入课题和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迁移,体现类比的思想方法。
对比和迁移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新旧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扎实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明确分数的意义与百分数的意义的区别,更加突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师: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数。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百分数资料可真多啊!看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这节课就复习。(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的能力。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 (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各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让学生填写数量关系式,然后口答。结合提问学生第(2)题的数量关系式里为什么是节约的数量,强调数量对应关系。提问:从上面可以看出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找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基本关系:对应数量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数量】
指出:我们解答,一般根据含有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这句话确定单位1的量和题里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学生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除法算,都用单位1的量做除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 指出:解答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要先确定好单位1的量.再根据问题里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找准需要的数量,然后列式解答。
(3)做练一练第3题第(1)、(2)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这两题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数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的?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直接列乘法算式解答,第(2)题用方程解答?指出,这两题都是已知谁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这个条件,解答时也是看这个条件先确定好单位1的数量,再根据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可以按数量关系式直接列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就要按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单位1已知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列出方程解答)
(4)做练一练第3题第{3}题。
学生改编应用题,老师依次出示。提问:你能从改变后的条件看出求小麦面积的数量关系各是怎样的吗?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提问:为什么这两题的式子都是两步计算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指出:解答,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板书:注意:数量的对应关系)当题里的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不对应时,就是稍复杂的。解答时,要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式,并按照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10、11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